吳克蘭
摘 要: 本文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對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進行了新的闡釋,指出了構建一個和諧、能動、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是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能為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教育生態學 課堂生態 改進措施
一、引言
“生態學”一詞的英語“ecology”源自于希臘語“oikos”與”logos”兩詞,前者為“一戶人家”(Household),后者為“研究”(study)(左煥琪,2007:61)。該詞(Ecology)出現于19世紀后期,但當時并未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1913年與1915年,英國與美國生態協會相繼成立,“生態學”作為一門學科才正式形成(ibid.60)。德國動物學家海卡爾(Haeckel)于1966年給生態學下了定義,即:“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同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這一術語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最早提出來的(吳鼎福,諸文蔚,2000:1)。它是一門由教育學、生態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邊緣學科,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可以說,教育生態學的研究,為外語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外語教學方法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傳統大學英語精讀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通過英語進行有效交際,同時不斷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傳統的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過程是單詞的講解—文章中詞、句、語法的講解—課后練習的講解,處于主導地位的一直是老師,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和記,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熱情,語言運用能力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精讀課的教學一直處于“費時低效”的尷尬境地,“花盆效應”顯著,學生所學的知識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語言教學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種整體活動。作為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共同組成的一個微生態系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并相互適應,一個生態因子的失衡都無法完成教學活動。因此,傳統的精讀課的課堂教學是失衡的,必須加以改進。
三、教育生態學視閾下的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
在教育領域中,生態具有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雙重屬性。課堂生態的“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學生”,“態”是指形態、樣子,所以課堂生態即課堂生命(學生及教師)及其生存空間或環境的狀態。課堂生態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部分組成,其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生態主體,課堂主體與課堂環境是課堂生態的兩大基本要素,它們之間存在多維復雜的關系(黃遠振,陳維振,2010:148)。所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課堂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賴,這個課堂生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才和發展。根據教育生態學的觀點,課堂生態具有和諧性、開放性、自主性、共生性等特征。因此,構建和諧、能動、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是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筆者認為,在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大學英語精讀課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才能改善原來的教學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一)以學生為主導,注重課堂的能動性。
教育生態學認為,學生是最基本、最活躍的生態因子,沒有學生的參與,就無法實現生態化教學。因此,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指導人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老師共同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當然,我們要意識到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帶來了各自的問題,所以課堂上出現不可預見性的問題是正常的。老師要和學生共同努力,解決那些未預見的問題,而不是抑制這些問題,因為“根據生態學的觀點,壓制生態系統某種因素的發展,其結果是導致生態失衡,以致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極后果”。(ibid.83)另外,解決問題的過程還可以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和諧。
(二)創造“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夏紀梅(2012:52)認為:“課堂里的交際互動離不開‘真實性。”所以在講解語言點或詞匯用法時,舉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比如在講解favorite這個詞時,可以問學生這樣的問題:What is you favorite food? 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自然有話可說。另外,在處理文章內容時也要“真實”。這里的“真實”指的是老師和學生作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互動,以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里的互動包括思想互動、觀點互動、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還應將文章中的某些內容或觀點和當前社會中的熱點話題相聯系,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覺得自己能在真實的環境中就某一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將語言教學和德育教育相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
根據教育生態學的觀點,課堂生態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才和發展。《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指出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教學不僅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還具有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老師不僅要擔當教書的重任,還要擔當育人的重責。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老師要將語言教學和德育教育相結合,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具體做法,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將課文內容和社會熱點話題相聯系,讓學生進行開放式討論。
如前文中提到的,在講解文章時,應將其中的某些內容或觀點和當前社會中的熱點話題相聯系,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如筆者教學《大學英語教程》》(第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中第一單元的Text A: A Fable for Tomorrow一文,文章主要講的是化學藥品的過度使用對動植物的危害。筆者將這一主題和現在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環境污染等相聯系,問學生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做才能保護環境。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熱情的討論,有的從微觀出發說我們人類應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如不要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有的從宏觀出發說我們人類應當禁止亂砍濫伐,不要過多開采自然資源等。這種開放式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是他們自己思想火花的碰撞,他們既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又明白了環保的重要性,此時就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
2.鼓勵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目的語文化。
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國的語言都有該國文化的烙印,英語也不例外。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要透過語言了解英美文化。例如老師上課時講到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可鼓勵學生了解這些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而不是一味地熱衷過這些節;同時要提醒學生不要忘了中國的七夕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再如英美文化價值觀中強調“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老師在講到這一價值觀時,要讓學生明白這里的“個人主義”不等于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它指的是個人的觀點和權力等得到尊重。另外,在上大學英語精讀課時,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英美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在大街上經常看到一起生搬硬套的英譯詞的使用,英漢夾雜的語言,還有夏天穿的衣服上印的一些英文字母,人們覺得這是一種時尚,殊不知,有些英文字母表達的其實是貶義。
3.鼓勵學生多閱讀英語經典名著。
德育過程就是一種感情、認識和觀念不斷轉化的過程,因此,老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大量閱讀英語經典名著,使自己與文學大師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通過大量的閱讀輸入,不僅使學生不斷內化詞匯和語法,建立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把原來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更能使學生理解英語文化,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辨別能力,繼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式。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出的人才要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在教育的生態環境中,幾乎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能成為限制因子,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和學生都在閉門造車,不了解社會的發展,就會使這種“閉門造車”的教和學的方式成為限制因子,阻礙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因此,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條件,找一些和當今社會發展有關的文字、視頻等材料,讓學生開展頭腦風暴、看圖說話、角色扮演、小組辯論等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使教和學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激發老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生態外語教學觀認為:外語課堂教學中多種因素相互依存和制約,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的整體。大學英語的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師要促進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的生態平衡,維持各要素平衡發展,發揮整體功效,使學生在融洽、統一、和諧的課堂環境中愉悅學習并享受學習。
參考文獻:
[1]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黃遠振,陳維振.中國外語教育:理解與對話——生態哲學視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夏紀梅.外語還可以這樣教[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5]榮茹.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7(1):56-60.
[6]商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精讀課的興趣[J].高教研究,2010(288):195.
[7]李汴紅.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精讀課的興趣[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9,19(3):52-53.
[8]周瑞敏.自然選擇與協同進化——生態語言學及語言生態認知探微[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