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艷飛
摘 要: 本文以Verschuren語用順應論為框架,從交際語境順應的角度對簡·奧斯汀作品中的人物間反諷話語進行動態的研究,從而探求奧斯汀反諷話語的選擇與社會、文化、社會語境等因素的密切關系,以及對話反諷在奧斯汀作品中的獨特內涵。
關鍵詞: 語用順應論 簡·奧斯汀 反諷話語
一、引言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繼承了歐洲文學的反諷傳統,構筑了一部又一部反諷藝術的精品——《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諾桑覺寺》、《曼斯斐爾德莊園》、《愛瑪》、《勸導》。在這6部完整的作品中,反諷貫穿始終。國內外學者試圖從心理學、修辭學、敘事學、語用學等多個角度探討奧斯汀反諷的語言藝術。雖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綜觀奧斯汀反諷研究的各種資料,雖有個別研究者注意到運用語用學理論闡釋奧斯汀的反諷藝術,但目前這類研究多限于一些零星的觀點,少見系統論述,未能從整體上對奧斯汀人物間的反諷話語進行把握。
本課題以Verschuren語用順應論為框架,從交際語境順應的角度對簡·奧斯汀作品中的人物間反諷話語進行動態研究,從而探求奧斯汀反諷話語的選擇與社會、文化、心理語境等因素的密切關系,以及對話反諷在奧斯汀作品中的獨特內涵。
二、順應理論
1999年,比利時語用學家Verschu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角度,綜觀語言現象及其運用的行為方式,提出了順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 )。該理論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意識程度下為順應交際需要而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動態過程的。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必須考慮交際語境三個主要因素的綜合情況做出適當的動態選擇才能更好地完成交際。其中的三個主要因素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主要涉及語言使用者的個性、情感、愿望、動機、意向等。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場合、社會環境、規范交際者言語行為的原則和準則及文化。物理世界主要指時間和空間。
三、簡·奧斯汀作品中人物間反諷對話的順應視角
簡·奧斯汀的作品是奧斯汀借助反諷的手法在二寸象牙上精心雕琢、悉心構筑的一部杰出的全反諷藝術。奧斯汀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大量采用了人物對話之間的反諷,賦予了角色不同的言語,在取得詼諧、幽默、諷刺效果的同時,成功地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說小說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她的對話反諷藝術。以下從交際語境順應的角度對簡·奧斯汀作品中的人物間反諷話語進行動態研究,從而探求奧斯汀作品中人物間話語反諷的選擇與社會、文化、心理語境等因素的密切關系,以及人物間對話反諷在奧斯汀作品中的獨特內涵。
1. 探討人物間反諷對話是如何順應交際者心理世界的
奧斯汀作品中人物與人物間的反諷話語選擇的過程也是順應交際者的個性、情感、愿望、動機等心理因素的動態過程的,這種順應是雙向的,聽話人在理解說話人的話語時,也是一個進行合理推測的順應心理因素的過程。例如: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塑造Elizabeth與Darcy這兩位男女主人公時,二人的許多話語正是順應Elizabeth與Darcy的個性、情感、愿望、動機等心理世界的動態過程。例如,在盧卡斯爵士家的舞會上,當傲慢的達西一改初衷主動要求伊麗莎白賞光跟他跳一場時,伊麗莎白回答道:[1]“Mr. Darcy is all politeness.” (Vol.Ⅰ, Chapter 6: 28) 事實上,她用這句話回絕達西是順應了自己想維護尊嚴的動機,因為在第一次舞會上達西拒絕了伊麗莎白。表面上,這句話是在贊揚達西的“politeness”,而實際上她是在嘲諷達西的“impoliteness”,這也成功地刻畫了伊麗莎白的個性,表達了伊麗莎白的情感,并奠定了幽默諷刺的基調。達西通過對伊麗莎白心理世界的順應能推測出伊麗莎白表面上順應他的愿望,其實是在用反諷話語指責他第一次舞會中行為的傲慢。
2. 探討人物間反諷對話是如何順應交際者社交世界的
語言使用的目的不僅僅是傳達信息,還需要通過語言展示一定的社交關系和權力關系等。奧斯汀作品中人物與人物間反諷對話的過程也是順應交際者社交場合、社交關系和權力關系的動態過程。讓我們看看Elizabeth與Catherine之間的對話[2]:
“Do your sisters play and sing?”
“One of them does.”
“Why did not you all learn? ... Do you draw?”
“No, not at all.”
“What, none of you?”
“Not one.”
“That is very strange. Your mother should have taken you to town every spring for the benefit of masters.” (Vol.Ⅱ, Chapter 6: 167)
如上所示,展示權力是交際者使用反語的另一個因素,Lady Catherine作為一個有錢人,她看不起社會地位比她低的Elizabeth,正是順應這種社會地位和權力關系,Catherine在與Elizabeth的對話中表面上是在詢問,實際上句句都是在諷刺Elizabeth的社會地位比自己低,展示自己的權力。這些反諷詢問顯示了Lady Catherine的性格:粗魯,傲慢,沒有教養。 盡管Elizabeth用簡單的話語回答Catherine的詢問,但是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低而感到自卑,也不允許別人用蔑視的態度對待自己。為了順應自己與Catherine的權力關系,她選擇了使用反語作為表達自己不滿的策略。
四、結語
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文化和習俗的縮影,也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簡·奧斯汀繼承了歐洲文學的反諷傳統,以高度的藝術自覺,創造了打上個性烙印的更加成熟和更加凝練的反諷藝術。語言學研究不能脫離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研究若不經語言學研究就不能走向深處。本課題從語用順應論的視角對奧斯汀作品中人物間對話反諷所順應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做進一步的研究,這不僅為奧斯汀反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而且論證了順應論在文學欣賞與文學創作中的價值,這無疑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運用順應論研究奧斯汀的反諷,對于更深刻地探究作家所處的社會現實,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反諷”這一文學概念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Muecke,D.C.The Compass of Irony[M].London: Methuen,1969:67-83.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itics [M]. London: Edward Ard Arnold Ltd,1999.
[3]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2004.
[4]唐漩.《傲慢與偏見》的對話藝術[J].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3):66-69.
本論文作為2014年白城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語用順應論視野下的簡·奧斯汀反諷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