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 要: 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越來越關注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高校課程設計模塊的開設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渠道,如何安排課程設計環節的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熱點。文章以計算機專業《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課程設計環節為實例,在深入調研課程設計開設過程的基礎上,針對院校學生特點和課程設計實踐環節現狀進行分析,探索適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適合我院課程設計環節開展的實踐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培養 課程設計 實踐創新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設計作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設計實踐過程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課程設計實踐模式現狀
現行課程設計實踐模式以驗證理論知識點為主,雖然有助于知識點的理解,但在應用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以我院《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設計過程為例,分析總結如下。
(一)知識點繁雜,學生入門難。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的課程設計環節的知識點較多且前后銜接緊密,概念相對抽象,實際應用較靈活,作為大一學生第一門設計實踐課程,入門難度較大,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
(二)實踐模式以驗證為主,實際應用設計較少。
課程設計大多以驗證章節知識點為主,實踐項目較簡單,與實際生產、生活相關度較小,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往往較難,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根源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系統的編程思想,實際應用設計缺乏。
(三)實踐練習時間有限,學生興趣不濃厚。
課程設計一般安排在理論教學完成后的一兩周,工作量較大,學生實踐操作時間明顯不足。為了按進度完成課程設計,教師對每個設計項目都給出基本原理框架,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中,照抄照搬現象普遍,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難以提高。
(四)考核方式不健全,缺乏激勵機制。
課程設計實踐大多采用教師出題,學生編程實現的方式,由教師主觀評判程序的優劣。評判結果帶有較大的教師主觀性,缺少對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激勵,致使學生較多借鑒經典算法,自主創新的能力很難提高。
二、課程設計實踐模式改革
針對我院學生特點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對兄弟院校、名牌高校課程設計開展模式的深入調研,嘗試從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考核機制兩個方面改善現有課程設計實踐模式,使之更適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教學過程過程關注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1.改革教學模式,教師以引導為主。課程設計實踐過程要改變教師逐步講解、學生機械照抄的模式,教師要由“保姆”轉變為“向導”,以提示、指引的方式推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方法,鼓勵學生查閱參考資料,提高他們的總結歸納能力,對學生設計的方案給予指導性建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
2.改革題目設置單一化,以學生興趣和熟悉程度為出發點。課程設計題目設置由“多年一題”變為“自由設題”、“多領域設題”的方式。在教學大綱要求范圍和難度內給出設題方向,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興趣和熟悉領域具體設題,避免“多人一題”、“千篇一律”的現象產生,同時多層次的命題使課程設計僅憑照抄照搬難以完成,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3.調整課程設計時間,靈活安排實踐練習。針對理論結課后進行課程設計、實踐練習時間不足的問題,可以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練習同步推進的方式。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選題,結合理論知識思考設計方案,在理論課程的中后期即可同步開設課程設計實踐,使學生有較充足時間獨立思考和查閱資料,避免倉促應戰、應付交工的現象出現。
(二)考核機制。
1.增加階段驗收環節,成績評定公平化。課程設計過程中常見最后突擊,借他人成品蒙騙過關的學生,導致最終成績評定有失公平。為避免這一現象,可以在考核機制中引入階段驗收環節,學生對作品設計進行階段分工后,教師按進度對作品設計進行監控。這樣每個參與課程設計的學生都有壓力,進而化壓力為學習動力,積極投入課程設計過程,借助階段驗收要使每個學生明確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真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2.引入答辯機制,關注獨創性。在課程設計結束后引入答辯機制,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陳述和演示。答辯過程主要關注作品的創新性和運行效果,學生對作品設計的思想、算法及創新點進行陳述,由教師及參與課程設計的學生共同參與成績評定,對具有創新性的作品給予較高成績,激勵學生自主創新。這樣的成績評定方式有效避免了教師個人主觀印象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易于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同時可以督促學生深入理解設計過程中的細節知識,避免抄襲。
三、結語
課程設計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課題研究嘗試從教學過程和考核機制兩個方面改善課程設計實踐模式,使課程設計實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模式,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創造能力,從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角度踐行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玉華,肖瑛,劉巖川.電子類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9):157-159.
[2]劉建華,龐珊.《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農機,2011(9):170-171.
[3]左其亭,臧超.大學本科專業課課程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4(1):136-138.
課題項目:本論文系2013年衡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課題《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實踐模式》結項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