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松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那么如何讓數學課“活”起來呢?
一、發揮學生主動性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課堂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是毫無樂趣可言的,是沒有感動、沒有激情的;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學生的“動”,那么一節課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死水一潭,談不上收獲。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課堂教學就應設計成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活動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動”中學、在“動”中體會、理解,親身經歷數學的探索、交流過程方可獲得成效。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生活化”的合作模式為主,將學生置于寬松、自然、平等,充滿競爭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氛圍中,進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的參與中學習。
二、運用故事教學
故事正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誘導學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趣中質疑,疑中生思,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等融為一體,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新課,能使數學課堂充滿情趣,使學生感到新奇愉快,從而達到學習活動的最佳狀態。
三、開展數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全身心地融入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體驗成功與失敗,分享喜怒哀樂。這就需要老師認真鉆研、吃透教材、了解學生,設計靈活多樣的方法,使學生認為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于情趣之中。例如:在教學“垂線”時,可播放奧運會十米跳臺三類比賽鏡頭:一類中國選手田亮入水鏡頭,還有另兩類外國選手比賽片段,使學生形象直觀地感知垂直的概念。如在教學等積變形應用題時,可讓學生通過把圓柱體容器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這一實驗,使學生觀察到,經過這一過程,水的形狀改變了,但體積不變,進而引導學生得到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又如教學追及應用題:“一隊學生去校外進行軍事野營訓練。他們在5千米/時的速度行進,走了18分的時候,學校要將一個緊急通知傳給隊長。通訊員從學校出發,騎自行車以14千米/時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訊員用多少時間可以追上學生隊伍?”幫助學生理解該題題意時應抓住難點:在通訊員追的同時,學生隊伍也在行進。針對這個難點,可指定兩名學生上臺表演題意,在教師的幫助下把如何行進表現出來,再把它抽象為線段圖,進而抽象為方程。在這些活動中,我都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做、一起想、一起歡呼……這樣,就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調參與,學生的情感隨著認知過程得到發展。
四、聯系現實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無數的數學知識等待著開發利用。作為數學活動設計者的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無窮樂趣,發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設計《測量校園中旗桿和樹木的高度》這一節課時,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工具獨立設計出一種或多種可行的測量方案;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對設計的方案進行進一步優化,并評選出設計獨特且有較強應用推廣價值的設計方案在全班同學中進行交流。再由設計者對自己方案的設計思路和可行性進行講解論證。這一過程對發展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的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滲透學法指導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將會終生受用不盡。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還應將自己長期累積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傳授給學生,交給他們解決問題的金鑰匙,讓他們自己學著發現問題,注重過程,解決問題。有人說過:一個有修養的老師的一句話、一個不經意的行動,在一定的時機、一定的場合,會影響一個學生的一輩子,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首先指導學生如何預習,如何估算、猜測、推斷、計算與驗算,同時指導他們分析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移多補少應用題”的操作中,不暗示學生操作方式、途徑,僅提出實驗目標:“你能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說說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嗎?”將實驗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實踐、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學解應用題時,我總是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提出預習要求與目標。上課時首先組織學生討論從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讓學生從討論中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較高的自主學習素養,從而更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所以,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地位,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密切合作,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氣氛,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就一定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培養其能力,開發其智能,達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