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進步,尤其是地方文化隨著地方特色旅游的開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在文化傳承和保護過程中,地方文化受現代文明的沖擊,生存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其中陜南民歌正是其中之一。陜南民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所以應該重視陜南民歌的保護,為陜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文章就陜南民歌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護對策,以此為我國陜南民歌的發展和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陜南民歌;文化價值;保護對策;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國居民越來越重視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繼承,陜南民歌作為我國非物質遺傳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合理的保護。但近年來,受工業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沖擊,陜南民歌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這非常不利于陜南民歌的保護。所以研究陜南民歌的價值和保護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陜南民歌發展現狀
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過分注重經濟利益的發展,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這種情況下,陜南民歌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陜南民歌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三點:第一,傳唱民歌的名人較少,陜南民歌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民歌的傳唱過程中沒有舉世聞名的藝人,加上陜南民歌繼承的方式主要是口頭傳承,這就導致了陜南民歌的傳播范圍受限,如果民歌藝人離世時沒有及時將民歌傳給下一代,將會影響陜南民歌的繼續傳承。第二,傳承方式單薄,陜南民歌傳承模式是簡單的口頭傳播為主,限制了陜南民歌走出山門,走向全國。第三,政府對陜南民歌的保護不夠重視,缺乏保護資金。
二.陜南民歌的價值
陜南民歌的藝術價值與陜南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關系,所以研究陜南民歌的藝術價值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陜南獨特的地理環境
陜南民歌如其他民歌一樣與民歌生存的環境具有緊密的聯系,這不僅體現在民歌的創作者、傳唱者與地理環境具有緊密的聯系,還體現在民歌作品本身也具有地域特色。陜南屬于長江上游,地貌非常復雜,地形主要包括山谷盆地和丘陵平原,植被豐富,氣候溫和,一幅風光秀麗的南國風光,所以在此種環境中形成的陜南民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樣式。人們在傳唱和聆聽陜南民歌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陜南民歌的悠揚、清新、婉約的音樂特質,民歌的樣式主要有一人獨唱和二人對唱等,民歌內容涉及到歌唱者的日常生活,具有詼諧、幽默、含蓄、婉轉的特點,腔調有高腔和平腔,體現了陜南人民柔和細膩的情感,具有川楚特色。陜南勞動人民在封閉的大山進行辛苦的勞作需要借助歌唱發泄內心的情感,一曲山歌,辛苦全無,如在陜南民歌流傳范圍甚廣的“背二哥”、“抬石頭號子”。
(二)民歌的移民特色
陜南地區與四川、隴東相接,早期受巴蜀、氏羌文化的陶冶,陜南民歌形成于該時期,隨著歷史的發展,陜南民歌在陜南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不斷受其他文化中民間歌唱的影響,與其他民歌形成交融和滲透。尤其是在明清以后,大量的移民從關中、四川等地遷徙過來,這些移民帶來了具有家鄉特色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習慣和民間音樂文化,使得陜南民歌在秦楚文化和南方地域民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陜南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歌審美標準,為陜南民歌的藝術形式奠定了基礎。
三、陜南民歌保護策略
陜南民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統的陜南民歌經過歷史的洗禮將傳統民歌的精華部分傳承了下來,但近年來受流行歌曲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使得陜南文化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陜南民歌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越來越淡,亟需采取相關措施進行保護。
(一)注重陜南民歌藝人的保護
陜南民歌藝人現存數量較少,所以需要加強對這些藝人的保護,因為這些藝人是陜南民歌得以傳承的基礎。陜南民歌的藝人老齡化趨勢非常嚴重,這主要是因為青壯年更加注重經濟利益,選擇出外打工造成的。政府或相關部門應該派專人負責陜南民歌的保護工作,加快陜南民歌記譜的工作,并將陜南民歌編制成書籍,以文字的方式擴展陜南民歌的傳播范圍,同時對于具有重大影響的民歌藝人采用錄音錄像的信息技術保存其影響和聲音,并將其制成光盤,將民歌的保護和發展向文化產業的方向發展。同時借助計算機在數字保存方面的技術將詞曲等資料轉化為數字化信息永久地保存下來,這也可以為學者研究陜南民歌的歌唱風格和特點提供資料依據。另外,讓陜南民歌走進學生的音樂課堂,從小培養孩子開始學習陜南民歌,為陜南民歌在未來的傳承上提供人才保障。
(二)協調民歌的生存環境
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陜南民歌受到普通話和流行歌曲的沖擊,其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陜南民歌傳統的功能和文化底蘊正在逐漸消失。現代媒體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如電視、網絡等,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不斷改變,甚至有人認為陜南民歌在聲調上過于簡單,唱民歌地位過低,這些因素阻礙了陜南民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以遵從陜南民歌發展的規律為前提,為陜南民歌的生存和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根據陜南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樹立生態發展民歌的理念。同時打造生態旅游業,推動陜南民歌轉居民的自娛自樂為文化產業,從而實現在不破壞當地環境以及滿足居民生活和生產需求的基礎上促進陜南民歌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打造陜南民歌產業鏈的過程中,注意保護民歌的原有特色,保證陜南民歌的原汁原味。
四、結語
陜南民歌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陜南民歌具有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且其含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加強陜南民歌的保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陜南民歌的傳承過程中,要營造一個符合民歌發展的生態環境,通過各種對策提高文化保護工作的質量,以此實現陜南民歌的可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翟連保.論陜南民歌中之樂段結構[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3).
[2]蘇軍,劉凱.陜南民歌生態文化特征與創新發展研究[J].電影評介,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