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爽
【摘要】在歐洲的音樂發展史上,鋼琴大師李斯特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李斯特的晚期作品發生了質的改變,在和聲、調性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創新。李斯特帶給樂壇形式與和聲的新觀念,賦予音樂創作者更多的靈感。文章從李斯特晚期作品中和聲的不協調音程運用和音階、調性的分析入手,探討李斯特晚期鋼琴作品的特征以及李斯特晚年風格的變化。
【關鍵詞】李斯特;鋼琴作品;音樂;和聲
李斯特一生創作大量優秀的作品,成為音樂史上的瑰寶。他憑借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和無窮的創造力對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斯特是偉大的鋼琴家,他運用極盡大膽的創作手法,以珠圓玉潤般的旋律來表達他特立獨行的音樂思想。他的作品內容涉獵廣泛,風格迥異,類型多變。他的晚期作品比起狂熱的中期的作品來講,顯得更加內斂,滲透了更多的宗教信仰,體現出對生命根本的思索。李斯特晚期鋼琴作品著名的有《梅菲斯特圓舞曲》《悲傷的船歌》《艾斯特莊園的噴泉》《灰云》等。從這些晚期作品中可以看出李斯特在晚年的幾個音樂特征,如下:
一、和聲的不協和音程非傳統和弦的運用
(一)特別位置上的三全音
三全音包括增四度音程和減五度音程,它們是傳統和聲觀念中的不協和音程。李斯特晚期的鋼琴作品如《災難》的開始部分,以三全音作為每一樂句的結束音,體現三全音的音程關系。李斯特用三全音突出每一樂句,將不協和音程放在特別位置上,追求一種和聲音效。《災難》是對李斯特晚年遭受創傷的描述,表現出他對衰弱身體的畏懼和痛苦的感情。演奏者應該體會李斯特當時的孤寂和失落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把握三全音的運用。
(二)增三和弦的不斷使用
增三和弦作為極不和諧和弦之一,它是由兩個大三度音程構成的和弦結構,聽上去緊張而刺耳。很少有作曲家將它作為作品的主和弦來創作。李斯特晚期鋼琴作品中,增三和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灰云》中,增三和弦的運用,體現李斯特追求的是陰森、恐懼的色彩性音響效果。增三和弦的連續進行,使得作品具有無調性。李斯特進行了非傳統和聲的嘗試,采用了增三和弦,并把其做全曲的主和弦之一,李斯特采用這一極少用的和弦,既對樂曲進行了描述,又表達出了作曲家的內心世界。
(三)增、減八度音程的凸現
樂曲創作中很少使用增八度和減八度等不協和的音程。李斯特在《悲傷的船歌》中,使用了兩種音程形式,且出現突然,均出現在強拍上。在第6小節和第9小節分別使用增八度和減八度音程,描繪了威尼斯河上小船搖曳的情形,這種凸現的音程給音樂增添個性,展現了出悲涼的氣氛,表達了李斯特晚年內心的孤寂和難以言說的苦澀。演奏者要注意增八度和減八度音效的運用,設身處地的體會李斯特當時的情感,才能演奏出韻味。
(四)傳統和弦結構的革新
三度音程結構是傳統的和弦結構的基礎。在李斯特晚期的作品中,他憑借大膽的思維,利用四度疊置的和弦結構代替傳統的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例如在《灰云》中以四度和弦結構為開始,之后又和傳統三度和弦交替進行,在第9小節運用四度疊置的柱形和弦結構。四度和弦結構具有空曠、飄逸的音響效果,想象地表達出了云的特征。
(五)特殊的終止式
李斯特晚期的作品通常采用不穩定的和聲組合來結束作品,在李斯特晚期的鋼琴作品中,樂曲的終止式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李斯特采用下屬音來結束樂曲,而不再采用功能性的和聲,強調漸進的樂曲終止方式。他是在追求色彩性的音效來表達樂曲的氛圍和環境。這主要體現《暮鐘》《災難》和《第三梅菲特圓舞曲》的終止式中。二是李斯特通常把樂曲結束放在不和諧音程上,故意拖長這種不穩定的狀態,給聽眾無限的遐想空間,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主要體現在《悲傷的船歌》中。三是有些作品隨意性、自由性占主導。如《悲傷的船歌》在結束的地方出現半音旋律,淡化音樂方向感,增加旋律的不穩定。表達出李斯特內心的真實情感。
二、音階、調式與調性的分析
(一)五聲音階與五聲調式的運用
五聲音階是在自然大調音階中,取消兩個音級,便得到五聲音階。根據五個骨干音的音程關系,五聲音階缺乏尖銳音效。李斯特的《婚約》是其歲月的產物。在樂曲后段,作曲家采用五聲音階的旋律線條,展現出主旋律中的單音,并以一系列的旋律展示主題。李斯特的《婚約》中五聲音階的運用是對后來作曲新風格,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彪西創作特點的一個引導。此曲思的五聲音階的運用可謂是后來鋼琴作曲風格變化的先驅表現。
(二)復合調性思維的萌發
在音樂的創作中,作曲家把不同的和弦、調式、調性縱向疊置處理,就形成了復合結構的和聲。李斯特晚期作品已經體現了復合調性思維的運用。如《婚約》中開始采用東方五聲調式與自然大小調式的融合。
三、李斯特晚期風格的變化
早年的李斯特魅力十足、精力充分,他的音樂作品大膽而絢麗,或者他的作品擺出無心插柳的姿態,但都是精心安排的。李斯特的作品栩栩如生,立意標新立異,他憑借雄厚、甚至爆發性音階創造出驚駭世俗的作品。李斯特樹立了炫技鋼琴家的風范,這是其他鋼琴家所難以企及的。晚年的李斯特由于受到早年旅行歲月、宗教思想、哲學等因素的影響,加之晚年的李斯特飽受孤獨和疾病的折磨,這就導致李斯特的精神面貌、處世態度和思想發生了變化,他摒棄了早期的宏達構思和炫技效果的創作技術,他另辟蹊徑,開始探索樸實、簡潔的鋼琴小曲。李斯特晚期作品風格與他早中期的作品風格相比,沒有那么多簡單的炫技成分,更多地是從思想角度出發進行作品的創作,李斯特的作品變得內斂、深沉,不再使用刁難的技術、夸大的手法、激情似的演奏速度去張楊自己的音樂構思。晚期的李斯特,對于信仰更加執著,作品的靈感來自于內心的思考,比如生命的本質、自然界的表現、死亡的意義等富有哲學內涵的觀點,這也使他作品內涵更加沉穩,更難以準確把握其演奏風格的直接原因在于李斯特敢于向傳統挑戰,對于新的演奏技法、表現形式以及音效的不斷追求,這是后來的演奏者無法效仿的。晚年的李斯特對傳統和聲技法進行了突破,實際上是對新和聲的探索,它的作品和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的作品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李斯特晚年的作品更多地運用非傳統的手法來表達李斯特內心的世界,或者對宗教的依賴,或者抒發自己的孤獨之情。李斯特晚年的作品涉及到了死亡的主題,他運用音程和和弦,這樣可以很好地描繪出音樂的主題,又展示了李斯特的內心活動。例如在《艾斯特莊園的噴泉》中李斯特對水進行描述的同時,注入了宗教的神秘色彩,表達了他期待泉水賦予他永恒的生命的感情。李斯特后期鋼琴作品中觸及到和聲的諸多元素,這種技術創作方法已經觸碰到了二十世紀印象派的領域。另外還有眾多平行行進方法,這樣可以體現出音樂的色彩性。
四、結語
李斯特是音樂創作的先行者,在浪漫主義題材的音樂盛行時,他開始追求新的音樂語言和形式。李斯特在創新道路上受挫,使他晚年陷入孤寂。但是他對不協和音的探索和創新,成為了后來印象派音樂的主要技術特征。李斯特采用傳統禁忌的音程,在和聲構建上大膽突破和創新,成為他作品的主要結構力。他把音樂看作情感的表達方式,強調情感是音樂的形式存在和價值的體現,賦予音樂形式更大的靈活性,李斯特在后期和聲方面不斷探索,追求新穎的表達方法,表現出新和聲體系與現代調性的愿望。李斯特源源不斷地給自己的作品增添新內容,不斷推動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燕迪.音樂理解的途徑:論“立意”及其實現(上)——為慶賀錢仁康教授九十華誕而作[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17(2).
[2]杜恩云.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個性特征[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0(25).
[3]潘龍華.李斯特鋼琴作品淺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1(4).
[4]安曉陽.淺談李斯特鋼琴音樂的特點[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4(9).
[5]張佳.淺議鋼琴大家李斯特鋼琴作品中的印象主義風格[J].大家,2010,27(6).
[6]吳南.淺析李斯特晚期作品對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1,15(14).
[7]王曉靜.印象主義音樂的新風格——論李斯特晚期鋼琴作品中的印象主義[J].作家,200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