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摘要】鋼琴套曲在舒曼的音樂作品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在他眾多的鋼琴套曲中,較為著名,成熟的作品便是《童年情景》。由于作品的演奏技巧相對簡單而音樂內容卻較為豐富,因此,經常在鋼琴教學中被選用。該組套曲能夠使學生較好地了解浪漫派音樂特征。文章主要對舒曼的《童年情景》進行分析,探究其演奏技巧、教學方式,為鋼琴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鋼琴套曲;舒曼;《童年情景》;演奏;教學
在19世紀的歐洲音樂發(fā)展中,舒曼的作用極為重要,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是浪漫樂派作曲家的代表,也是由他開創(chuàng)了鋼琴套曲這一體裁。在他的眾多作品中,鋼琴獨奏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地位。《童年情景》是舒曼在1838年創(chuàng)作的鋼琴套曲,該組套曲由13首小曲組成,每首小曲都是獨立的小故事,形式新穎,形象生動。通過對克拉拉童年生活的回憶,描述了對童年快樂生活的留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童年情景》的藝術特征
在《童年情景》這組鋼琴套曲中,共包含13首精致的小曲,這13首小曲由結構較為簡單的回旋曲式、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等組成,他為每一首小曲賦予一個鮮明的標題,卻由統(tǒng)一的主題貫穿始末,既有對孩子們心理的描述也有對孩子們游戲場景的描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標題使每首小曲成為色彩斑斕的畫,將音樂與視覺、文學緊密的連接,使音樂內容更富有欣賞性。作曲家深入兒童內心,對兒童的心理活動進行細致刻畫,使作品更富有情趣、更加詼諧。同時,這部作品大多使用二拍及三拍的節(jié)奏,具有鮮明的節(jié)拍重音與節(jié)奏特點,具有時而強烈、時而輕柔的切分節(jié)奏。并創(chuàng)新地運用和聲手法,在傳統(tǒng)和聲的基礎上,適當?shù)厝谌雮€性特點、自身主觀因素,打破了傳統(tǒng)和聲的束縛,并對轉位和弦、不協(xié)和和弦等進行適當運用,使鋼琴作品更富有創(chuàng)意、色彩新穎。
《異國和異國人民》的風格為歌謠體,2/4拍,G大調,需要彈奏得連貫、一致,從標題來看可以聯(lián)想到孩子眼中陌生的景象,注意句尾的漸強、減慢。《奇異的故事》節(jié)奏較為特別,不是傳統(tǒng)的強弱弱三拍節(jié)奏,而是強調第三拍,這樣節(jié)奏就表現(xiàn)得更為生動活潑,這首樂曲表達了孩子們對新鮮事物感到新奇,因而表現(xiàn)出的一驚一乍的樣子。演奏時要注意表情符號的拿捏。《捉迷藏》是對孩子們玩游戲時場景的描述,一幅歡笑吵鬧、追逐嬉戲的緊張場景。對指尖控制技術要求較高,應注意大跨度跳音的準確性及根音的突出。《孩子的請求》通過樂節(jié)的重復運用,對孩子們低聲向爸媽請求的樣子進行表現(xiàn),前一個樂節(jié)的力度比后一個強,注意弱奏時聲音的控制,應注重聲音的對比。《無比幸福》由上一個故事延續(xù)而來,表現(xiàn)孩子們的天真率直,呼應孩子的請求得到滿足后的幸福。速度歡快、旋律流暢連綿起伏。演奏時應表達出心中的喜悅之情。《重要事件》運用簡單、夸張的頓音,表現(xiàn)孩子模仿大人們們緊張嚴肅的神情,應演奏出不合適的怪異感覺,要求和弦緊湊、速度快、不拖沓,尤其注意彈奏八度時手掌的支撐。《夢幻曲》為行板,四個聲部,具有主題模進、對位、卡農等復調技法,彈奏時要將四個聲部的旋律連貫并給與每個聲部不同的色彩,仿佛巴赫復調的影子,這也印證了舒曼對巴赫的敬重與喜愛。整首小曲旋律優(yōu)美寬廣,情感細膩。《火爐旁》是延續(xù)夢幻曲的故事,描述夢境中一家人圍坐火爐旁說笑的幸福情景,旋律充滿了對話性,節(jié)奏跳躍、明快,要突出場面的溫馨。《竹馬游戲》具有突出的節(jié)奏特點,突出第三拍的復合節(jié)奏類型,表現(xiàn)出孩子們騎竹馬時左右搖擺的感覺。《過分認真》對孩子天真浪漫背后的深情、憂郁進行描述,通過連續(xù)的切分節(jié)奏表現(xiàn)孩子涌動的心緒。《驚嚇》是回旋曲式,具有復三部特點,和弦短促、富有彈性,突出主旋律,表現(xiàn)孩子們由于驚嚇游戲而產生的緊張感。《入睡》的曲風是搖籃曲風,和旋流暢、跳躍,全曲的力度較弱。《詩人的話》是整套曲子的總結,像是詩人在感嘆夢境終醒,對往事卻寄托著平靜、無限的思念,通過四聲部合唱的手法對氛圍進行烘托。
二、《童年情景》的演奏注意點
(一)了解作品風格、調性、曲式
在演奏這部作品時,如果學生缺乏對作品風格、調性、曲式的了解,就會使演奏變得毫無章法,演奏便會不準確。由于《童年情景》屬于浪漫主義氣息風格,與古典時期的音樂相比,在和聲的色彩性、樂句的伸縮性、旋律的抒情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由于套曲是由在音樂性質上相互聯(lián)系、對比,在結構上各自獨立的部分組成,因此,在演奏時,應確保內容的統(tǒng)一。這13首樂曲也可單獨演奏,但每首具有思想聯(lián)系,其主線都是“童年時光”,因此,在學生演奏時,應學會用簡單的曲調表達主體情感。同時,在音樂表現(xiàn)手段方面,調性是主要的構成部分,通過調性之間的相互轉化,使作品產生多種色彩變幻,引導、推動作品的情感表達。在套曲《童年情景》中,除了第一首《異國和異國人民》采用的是G大調外,在其他的樂曲中,均運用轉調,其中包括同主音大小調轉調、遠關系轉調、屬關系轉調等。例如,G—e—G是《詩人的話》的調性,而G—C—G是《竹馬游戲》的調性,而《入睡》的調性是e—G—e等。在演奏中,應熟練運用轉調手法,確保套曲布局的清晰。
(二)了解作品背景、特征
對一部音樂作品而言,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是彈奏理解作品的基礎。因此,在《童年情景》的演奏中,彈奏者應全面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特征,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內心情感、生活狀態(tài)。舒曼在創(chuàng)作《童年情景》過程中,是對妻子克拉拉童年的追憶。克拉拉是舒曼鋼琴老師的女兒,與克拉拉相遇時,克拉拉僅僅九歲,克拉拉的父親對兩人交往堅決反對,阻斷兩人的往來,舒曼因此而非常痛苦。在一次演奏中,當舒曼聽說克拉拉在音樂會上彈奏他的作品,他內心愛的希望被燃起,回憶起他與克拉拉共度的童年往事,于是在1838年完成了《童年情景》這部鋼琴套曲。通過對這個創(chuàng)作背景的梳理,彈奏者可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號情緒,作者是以成年人的視角,對自己所愛之人的追憶,其情感是豐富、充滿愛意的。在彈奏中,彈奏者應把握作者的整體情感,在此基礎上感受不同的樂曲的情感變化。
(三)注重作品的心理練習
相對于身體實際活動練習而言,心理練習指的是在頭腦內對身體動作進行反復思考。在鋼琴套曲的演奏中,學生對作品的和弦、音階、各種觸鍵、力度強弱進行練習,心理練習相對缺少。在鋼琴套曲的教學中,也容易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多加練習、具有足夠的耐心,就能提高演奏水平、實現(xiàn)演奏效果。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些學生在上課時進行反復練習、對音色進行不斷的推敲、練習動作、力度,掌握演奏技巧。但當學生離開琴房,失去老師的指導后,便會將對音樂的感覺、要領拋之腦后,大腦沒有對這些練習信息進行深加工,無法深刻體會身體練習與音樂的關聯(lián)性。這樣,在下次演奏中,學生便會不在狀態(tài),使演奏缺乏準確性,演奏水平下降。因此,加強學生心理練習的意識,指導學生進行心理練習。當學生練琴后,應對演奏過程進行回顧,進行心理練習,有意識地對比音樂力度、記憶每個樂句的音色處理,深刻體會整部作品的情緒變化,使演奏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三、《童年情景》教學分析
(一)加強音色與觸鍵的訓練
在鋼琴演奏教學中,彈奏技巧的訓練非常重要。在音色與觸鍵的訓練方面,由于氈槌與琴弦接觸的瞬間狀態(tài)的不同決定了作品音色的不同,其瞬間狀態(tài)的差異性是由指頭與琴鍵接觸狀態(tài)決定的,觸鍵方向、力量、高度、速度、深度等決定了鋼琴音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指導學生的觸鍵方式。對于《童年情景》這組鋼琴套曲而言,雖然其技術難度并不很大,但對踏板的使用、音色的控制要求很高,需要對其進行認真研究。例如,在《異國和異國人民》這首樂曲中,其音樂色彩是細膩、神秘的,旋律意境寬廣。學生在彈奏這首樂曲時,需要對音量進行控制,將音量保持在弱到中弱區(qū)域,在觸鍵的要求方面,應盡量使用手指的指腹部位觸鍵,從而使音色更加深厚、柔和。在彈奏A段中聲部三連音時,應用左手彈奏兩個音,最后一個音用右手大指彈奏,并注意三連音彈奏的均勻度,準確控制末音音量,使其與前兩個音的音色統(tǒng)一。而在彈奏B段的過程中,應同時進行高聲部旋律和左手低聲部旋律,并強調反向進行的低聲部旋律,使其歌唱性突出。
在《異國和異國人民》樂曲中,使用的是切分踏板,在踏板深度的控制中,在A段,踏板不應過深,樂句之間不應有過多的停頓,在B段,稍微加深踏板,并合理控制手指力度,保持聲部清晰。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對全譜進行通讀,分析樂句的劃分,加強旋律印象。然后,讓學生進行單手練習,對手指觸鍵的音色進行反復體會,多次練習、聆聽,確保學生建立正確的樂感。同時,對踏板的訓練不應過急,應先進行手指觸鍵,然后踏板演奏,適當調整音色,確保意境的完整營造。同時,在《無比幸福》這部作品中,由于此作品是單一部曲式,在一個樂句的基礎上,整個樂曲展開,右手擔任兩個聲部的旋律,而低聲部的旋律由左手擔任,需要右手對音色進行準確的控制。在彈奏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重點練習旋律的聲部,先用右手彈奏單旋律,然后讓右手加入第二聲部,進行練習,并合理把握對音量的控制。
而在《捉迷藏》這首樂曲中,由多數(shù)調音構成旋律,以手指跳音的觸鍵法處理右手旋律,聲音具有穿透力,旋律快速。對于這首樂曲的音色與觸鍵練習,根據(jù)樂句進行右手劃分,以中速斷奏的方法對其進行練習。這樣,經過多次慢速練習后,逐漸加快彈奏速度,感受手指尖的主動發(fā)力、肩部的下沉。在左手練習中,由于左手伴奏具有較大的音區(qū)跳動,在練習的過程中,應注意位置的找準,準確把握低音,使低音彈飽滿。
(二)訓練速度與力度
對于音樂的表現(xiàn)而言,速度與力度是音樂的主要因素,樂曲速度、力度的合理控制可使作品意境、風格得到表達、體現(xiàn),使聽眾產生共鳴。在作品演奏中,速度、力度合理控制具有支撐、渲染作品描繪的童年場景的作用。對速度、力度的練習,需要建立在理解、練習作品的基礎上。對整部作品的速度進行分析,其中《捉迷藏》《竹馬游戲》兩手小樂曲的速度最快,并保持始終,而《異國和異國人民》《入睡》等處于中速度,《詩人的話》速度較慢,《驚嚇》速度具有明顯的對比。在彈奏練習中,對速度和力度相似的樂曲進行一起彈奏,以便對曲子的整體要求進行較好把握。例如,在《捉迷藏》的彈奏中,在中速彈奏的基礎上,逐漸加快速度。在快速跑動音階的彈奏中,需要準確控制力度,確保開始音的時值充分,并注重手指力度變化,開始的力度要強,接著合理收斂力度,以力度強弱渲染游戲的起伏變化。而在《夢幻曲》中,應用較慢的速度表達此樂曲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使學生數(shù)著拍子彈奏,以免降低樂曲旋律的流動性。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應使學生理解樂曲意境,保持內心節(jié)奏韻律,根據(jù)情緒的變化、旋律的發(fā)展,對演奏速度進行有意識地推動,對旋律的歌唱性進行反復體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在《驚嚇》的練習中,由于其力度、速度的對比強烈,在彈奏中有一定的難度中,在A段,是一種不祥預感的鋪設,而B段來得突然,需要速度的加快和力度的突強,準確表現(xiàn)孩子受到的驚嚇。在B段練習中,需要加強左手旋律的連貫性,實現(xiàn)與右手弱拍位節(jié)奏的配合,要求雙手彈奏準確,進行由慢到快的練習。而在C段的演奏中,由于戲劇感較強,力度對比大,因此,練習時,加強力度練習,并注意音量的合理控制,前一句音量較強,但后一句的音量降低,且速度也較為松弛、舒緩。
四、結束語
對鋼琴演奏而言,其最終目的是演奏者通過演奏某一作品,將音樂形象、情感、意境表現(xiàn)出來,使聽眾產生共鳴,感染聽眾。在舒曼《童年情景》的演奏中,對童年時代的各種事件、場景、心理進行描述,通過十三首樂曲演繹不同的故事、心情,這些樂曲之間的心理相互聯(lián)系、延續(xù)。學生要想彈奏好這部鋼琴作品,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理解作品,明白作品的思想內涵、創(chuàng)作特征等,把握作品風格,加強心理練習,增強演奏的邏輯性。同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音色與觸鍵的訓練、速度與力度的訓練,使學生準確掌握不同小樂曲的音色、速度、力度變化,做到整體的連貫性、和諧性,提高作品的演奏水平。
參考文獻
[1]朱瑾.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與教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2,(1).
[2]吳娜.談舒曼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教學價值[J].美與時代(下旬),2013,(10).
[3]周冰潔.舒曼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探析[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
[4]付珊珊.舒曼鋼琴套曲《童年情景》教學指導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