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娟
【摘要】現階段,我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們要做到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而隨著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精神審美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的培養教學中,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音樂教育在現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工科學校;素質教育
工科院校的學生和其他高校學生一樣非常喜歡音樂,但是工科院校學生的音樂素養方面卻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即工科院校學生的音樂素養不高。很多學生表示自己在學習音樂歌曲時只是從網上下載下來反復地聽和唱,并不會通過接觸樂譜而深層次認識這首歌曲。另外,即便是一些認為自身音樂素養還不錯的工科院校學生也只是對流行音樂盲目的崇拜,對于音樂樂曲理論、器樂演奏以及音樂鑒賞等并不知曉。此外,在關于民族器樂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能欣賞,對于樂曲、演奏方式的認知幾乎為零。可以看到,在工科院校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只喜歡流行音樂,對于音樂外表較為關注,但缺乏理解音樂的樂理內涵。調查表明,在工科院校中增強學生音樂素養方面的學習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國政府在1998年就由國家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在條文中明確指出:“我國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高校只具備單科性質,由此造成文科和理科的分離而專業設置面比較窄,促使專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單一性突出,由此很多學校都忽略了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問題。而現階段,高校教育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要著重解決這些問題。”而后,國家相關部門在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清晰地闡釋:“美學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并幫助學生拓展和開發自身智力,并在推動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影響。”可以看到,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高校素質教育的開展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著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而且現階段高校中實施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教給學生音樂方面的知識,并培養學生的心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從而促進學生個人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工科院校屬于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科院校領導在近些年間也廣泛重視本院校的音樂素質教育情況。
一、科學與藝術是共通的領域
可以說,人類在歷史文明的創造中兩項最耀眼的成果就是科學和藝術,而科學和藝術也代表著人類從理性角度和感性角度對世界、自然、社會的不同認知,即科學和藝術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手段,盡管科學和藝術之間有著較大的區別,但它們彼此之間也有著統一性和協調性。科學和藝術就仿佛自然母親辛苦誕下的孿生兄妹,在剛出生就彼此之間有著深刻的淵源。只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科學和藝術逐漸被人類區分為不同的學科種類,但是從實質上來看,科學和藝術彼此之間的關系始終存在并且從未被割裂。科學和藝術在彼此之間都有著獨立的發展個性的同時,也會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碰撞和滲透,并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中相互融合,表現出個體化的魅力,同時也在共同為人類文明的締造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中,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并成為推動世界發展和進步的巨大力量。我們所說的科學和藝術是共通的領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
第一,科學和藝術的目標統一,都表現為人對自身完善的追求。科學的目標主要是探討事物發展的本質,研究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對于客觀世界存在的真理進行探尋;其作用主要是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出來并用于對人類生存需要的物質生活的改善。藝術的目標主要是表現人類的內心感情,對于人類的精神世界進行研究;其作用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為滿足人類的精神層面的渴求而奮斗。縱觀科學所代表的物質生活以及藝術所代表的精神生活,可以發現這兩個層面正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兩個方面,而科學和藝術正是分別掌握人類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并促使這兩個層面相互補充、配合,共同為人類社會和文明的前進、和諧而貢獻自己力量。
第二,科學和藝術的本質統一,都表現為對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我們看來,藝術是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最明顯層面,藝術存在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生活中存在的美感追求。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從某種層面來看,“美”和“真”之間其實是統一的,而藝術家追求的藝術真諦,其實恰恰是藝術家準確理解和表現現實世界和人類感情的手段,所以說藝術家對于現實世界和人類感情的正確理解,即代表藝術“真”的一面,而這種藝術真實也能夠讓人類體會到藝術的美感。而科學也主要是求取人類世界的自然真實,科學原理體現出世界的真實、完整和客觀的一面,本身就是一種美感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和藝術的本質是一致的,不管是藝術的“美”還是科學的“真”,其實質都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三,科學和藝術的表現形式統一,都是把創造作為首要任務。可以說,不管是藝術對于人類心靈和精神世界的探尋還是科學對于自然界的物質探尋,其本質都是對未知領域的探討,而這種本質也都表現為一種創新精神。這是因為,科學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探討自然的奧秘,滿足人類日益飛漲的物質生活需求;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旺盛的創造力,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審美精神層面的需求,所以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表現形式具有同一性,都是創造性,而這種創造性思維也恰恰是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都具備的統一特性。
可以看到,正是科學和藝術之間存在著共通性,才使工科院校進行音樂教育成為可能,而科學和藝術之間的共通性也為工科院校的音樂教育奠定理論基礎,因為作為藝術典型表現手段之一的音樂必然會在工科院校土壤中尋找適合工科院校辦學特征的特殊土壤生存,這就需要音樂教育和工科院校的辦學特色相聯系,并使音樂教育成為提升工科院校辦學特征和個性魅力的推動力之
二、發散工科院校學生創造性思維
毋庸置疑,不管是音樂教育還是音樂專業的學習都會培養工科院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提升工科院校學生思維的發散能力。這是因為,創造性思維作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共同產物,總是以個性化的思維模式和新鮮的思路來分析事物以及解決事情。而工科院校中的音樂教育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想象力和發散力。通過無數的例子也可以證明,一些工科院校的學生由于經過了大量的、系統化的音樂教育,具備較高的音樂知識和文化素養,那么這些工科院校的人才就會有著發達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在日后工作崗位的工程專業活動中有著優于其他人的創造力。
從歷史發展的一些現實事例中也可以看到,某些科學發現或者科學研究本質上得益于音樂帶給其的教育意義以及音樂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比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鉆研科學的同時也有著很高的小提琴和鋼琴演奏造詣,在他幼時因為遲鈍,功課經常不及格,而愛因斯坦的母親就教他拉小提琴,如此鍛煉其音樂感悟能力,并促使愛因斯坦對于知識有了渴求。1912年,愛因斯坦對妻子說:“我有一個奇特的想法”,接著愛因斯坦坐到鋼琴前彈了半個小時琴,之后他鉆進書房中一個星期都不曾出來,再出來時則把幾張稿紙擺放在妻子面前,這就是有名的相對論,可見音樂就是愛因斯坦科學創作的引路人,正如某些人問愛因斯坦是怎樣獲得科學成功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A(成功)=X(工作)+Y(娛樂)+Z(不說空話),而這其中娛樂主要指音樂。此外,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玻恩、普朗克等都是水平很高的鋼琴師,化學家居里夫人也對音樂非常喜歡,而比較特別的還屬鮑羅丁,他把一周六天分給他喜愛的化學而只在星期天去玩音樂,被別人親切地稱為“星期天音樂家”,在他去世之后的墓碑上則一面刻著他發明的化學公式,另一面則刻著他創作的音樂作品。可以看到正是音樂帶給這些科學家們鉆研科學的靈感,并發散他們的創新思維。
而在現實社會的工科院校發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工科院校都積極開展音樂方面的教學研究或者創辦音樂專業的教育學院,并在工科院校中也集聚了大批的具備優秀音樂素質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開展音樂專業教學和音樂方面研究的同時,也會開設一些含有普及教育性質的音樂方面選修課和公開課,這些會從更大的層面上促進工科院校的學生發散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在某些工科院校中也會有一些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和其他工科專業的學生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校園環境中,這就促使兩者之間可以相互交流,一起暢談有關科學和藝術之間的統一性和精華之處,相互促進和相互融合,為彼此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每個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以及創造思維的培育都要基于這個人的整個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普遍發展的前提之下,比如人的感覺(包括味覺、嗅覺、知覺)、人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人的領悟和了解能力以及人的轉換能力等等,而人經受過音樂教育的培養則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激勵人的這些品質的生成。因此,我們應該對我國工科院校的學生加強其音樂教育方面的培養和鍛煉,可以采取音樂公開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普及音樂教育和教學,使音樂教育的接觸面更為廣泛,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整個工科學校的品牌實力和人才競爭力。
三、推動工科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工科院校的音樂教學能夠推動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并在建設工科院校校園文化過程中成為主力軍。這是因為,不管是任何高校的校園文化創建和發展,其基本目標都是為了使工科院校的學生人文素養得到提升,進而提高整個工科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全民素質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構成類型就是音樂素質教育,可以說人的音樂素質的提高對于人才整體素質的提升有著明確的發展意義。因此,在工科院校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素質必須要對學生群體開展音樂教育或者利用音樂專業系統化的教學學習來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發展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人文素養、學生的品鑒能力和審美觀念上得到提升,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懷,增強學生的個人能力。
當然,在工科院校有關音樂教學中,音樂專業也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即接受音樂專業學習的學生能夠在學校校園文化的構建中積極參與,并成為學校校園文化構建的主體。在現代,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校園文化構建百家爭鳴、五彩斑斕,而音樂專業的教育也在高校校園文化構建中發揮著如下的積極作用:
第一,在工科院校中開設音樂方面的教育課程,并把其納入高校的素質教育以及必修課程中。這樣,音樂專業的人才一方面能夠繼續搞好音樂本專業的教學和創新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夠給全工科院校的學生開展普及基礎樂理知識、著名音樂作品鑒賞、音樂合唱等公眾性的課程,由此能夠使學生的心胸得到陶冶,也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觀念得到提升,并同時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勃勃生機。當然,在工科院校中也可以開設一些相比音樂鑒賞課更具有技術性的民族器樂培訓或者聲樂演奏課程的培訓等等,這樣的話就會促使工科院校的學生不但能夠掌握有關音樂方面的理論知識,還能夠掌握有關音樂演奏方面的技巧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們學習音樂的熱忱,并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音樂文化情感。
第二,音樂專業的師資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對于師資力量也應該加以利用,并讓其發揮滲透力和影響力。即在工科院校設置音樂專業之后,肯定會把一批在音樂方面具備高素質的人才吸引到學校來,而這些高素質人才在完成本專業音樂教學和音樂科研方面的工作之外,還能夠給他們增加其他方面的教學任務,比如承擔學校公共選修課或者公共必修課的主講教師等,并承擔其他器樂和聲樂練習以及培養學生團體舞蹈等方面的教學顧問等或者對學校的文藝演出等節目提供技術指導等,這樣一方面可以激勵音樂專業的教師從主觀上更加熱愛音樂教學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校的經費節省,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總之,每個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以及創造思維的培育都要基于這個人的整個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普遍發展的前提之下,比如人的感覺(包括味覺、嗅覺、知覺)、人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人的領悟和了解能力以及人的轉換能力等等,而人經受過音樂教育的培養則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激勵人的這些品質的生成。因此,我們應該對我國工科院校的學生加強其音樂教育方面的培養和鍛煉,可以采取音樂公開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普及音樂教育和教學,使音樂教育的接觸面更為廣泛,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整個工科學校的品牌實力和人才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法律教育網[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6/2006/3/qi655152130261360023475-O.htm.
[2][英]布賴恩·里德雷,李斌,張卜天.科學是魔法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向京.伊恩內斯·克塞納基斯——音樂的數學家[J].人民音樂,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