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慧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基礎,更是取得優異成績的保障。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有利于知識的習得,有利于提高學習獨立性。如果不是好習慣,許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學生在學校期間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培養哪些習慣,如何培養呢?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范圍
1.課前做好預習。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預習,既是心理準備,又是具體內容的習得,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準備。教師講課時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預習包括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后,學生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的情況下進行的,可對課本目錄做大體瀏覽。周預習,學生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學生往后看書,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預習內容覆蓋面廣量大,既包括字詞拼音,又包括段落篇章,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放矢地預習。
2.觀察事物要細心。羅丹曾經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發現美的事物,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要培養觀察習慣,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提醒、引導他,仔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地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如看到鴨,就將鴨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子有何異同。其次,課堂學習同樣需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以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生活處處皆文章,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一環。
3.經常做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子,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要有選擇,選擇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后,可以批注,在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意思。外出,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數日,就養成習慣了。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以片斷為主。總之,讀書時一定要做好筆記工作。
二、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
1.循序漸進。會開車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天氣冷時,車打著火后要過一會兒才能快速行駛,一打著火就快速行駛反而會熄火。一個人培養習慣也是如此,要循序漸進。一開始先朝著理想目標動起來。一次行動的價值要超過一百句口號、一千次決心。學生在前進道路上能克服困難,堅持做,長此以往,就會養成習慣。
2.管控自己。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在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約束自己的行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通過自我設卡,才能實現目標。
3.學會糾錯。學生多數自制力比較差,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或者在克服壞習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做出調整。比如,發現自己的字寫得不規范了,發現上課時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發現自己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立即做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讓學生養成知錯就改的良好習慣。
三、良好習慣養成的保障是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反復訓練才能使習慣成為自然。“重復是學習之母”。在不斷“重復”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這種困難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如學習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經心、索然寡味、教材難度大等。為了克服上述種種消極心理,可以調節心理。
1.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人的意志可以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習慣的養成必須強化對意志的培養和鍛煉。(1)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決不隨便找理由原諒自己,而不完成既定任務。這樣就會在每次勝利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信心,養成習慣。(2)以名人的學習方法及讀書故事作為自己行動的借鑒,并以他們的箴言、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以此督促自己,養成習慣。(3)經常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經常和周圍比自己學習強的同學比較,找出自己的差距,奮力追趕,養成習慣。堅持就能勝利,持之以恒就能養成好的習慣。
2.保持積極的興趣。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興趣來輔助和支撐。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當自己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創造美好的人生時,就會產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2)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與情感的關系極為密切,積極的情緒體驗能提高學習興趣。一個學生如果懶于學習,不愿思考,就難以養成好學深思的習慣。(3)廣泛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不斷滿足并引起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如讀寫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擁有興趣就擁有對待習慣的原動力。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思想決定成敗,習慣改變命運,性格成就未來。良好的習慣改變人的一生,我們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造就學生美好的人生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