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然而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很難把心思用在省時高效的指導朗讀上,很多朗讀只是流于形式,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基于這種缺憾,我從自身短暫的教學實踐出發,嘗試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一,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讀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習慣于生字詞教學時讓學生讀字詞,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讀課文,精讀課文時再讀課文。這是前輩們傳授的經驗,我們年輕教師依葫蘆畫瓢,往往缺少更多的思考。課堂上,你讀我讀大家讀,熱熱鬧鬧,卻是事倍而功半。經過多輪的摸索,我以為:教師每一次請學生朗讀都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并且在學生讀的過程中認真巡查,切實把握,及時反饋并校正。否則,朗讀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手段,不僅不能輔助教學,還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
第二,豐富朗讀形式。朗讀的形式是可以豐富多彩的,特別是低年段的語文教學,學生很積極,喜歡讀,愿意讀。如果形式單一,就會讓學生感覺讀書索然無味,很快就不想再讀了。粗略地總結了一下自己采用的各類朗讀方式,大致有指名讀,全班齊讀,豎著開火車讀,橫著開火車讀,同桌兩人一起開飛機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男女分句合讀,點學號位數相同的一起讀等等。在豐富的形式中,學生能夠保持高昂的熱情,讀得更有效。讀錯了一句話,老師請其他同學糾正后,讓讀錯的再讀一遍,或者請其他學生也讀一讀,效果可能會更好。但是在很多時候,卻會被我們一帶而過,忽略了及時糾正與再次朗讀。近年來,教育界的不少有識之士都在呼吁,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既完成教學任務,又能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呢?我想,課堂應該從瑣碎分析中走出來,老師不停地問,學生不停地答,這樣的教學形式應該摒棄。可以給學生一個較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生從朗讀中去理解課文,嘗試著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或許比師問生答式有效得多。有時候問得越多,學生越抓不住重點,越容易走神,課文的內涵也隨著教師的瑣碎分析而淹沒了。
第三,范讀比講解更重要。范讀是朗讀訓練的一種方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范讀可以真實、生動地表達課文的內容,再現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性格或者某些畫面、某種情感,所以,有時候告訴學生怎樣讀不如范讀一遍給學生聽,讓學生從傾聽范讀中體會。不少教師常會“告訴”學生,要把某個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或慢些,這種淺層次的朗讀技巧缺乏深層次的內心體驗,學生根本讀不出個性化的感受,又怎么能在讀中去理解課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讓學生說說在聽老師范讀時的感受,再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應當是語文學習的正途。當然,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的作用,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模仿,“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于語言文字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于夸大朗讀的作用,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文如珍珠讀如線,朗讀應當成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一條線,而線上的珍珠永遠是語言文字。
(王雪,南京財經大學附屬小學,210003)
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