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玉珍
摘 要: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我院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我院所有班級用相同的課時量和教學方法學習此門課程,因此存在漢族學生會時常出現厭學,而部分藏族學生及專科班的學生用48學時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學內容等現象。針對我院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實際,查找與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主要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藏、漢學生; 計算機應用基礎;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H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7-48-02
Abstract: The ba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Al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learn this course with the same lecture hours. Most of students of Han nationality often are tired to learn, while some of Tibetan students sometimes can not master this course correctly even in a longer perio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teaching situation,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thods are given.
Key words: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problems;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高校各個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生將來從事各種職業的基礎,該課程在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在信息化社會中工作、學習和生活所必須具備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及常用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能夠具備在網上獲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并為今后的學習和掌握更高層次的計算機技能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1]。
我院所有班級都使用48個學時來學習該課程,而且都用同一個教材,這對漢族學生比較合適,但對很多藏族學生和專科班的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原因是:一、藏族學生相對于漢族學生基礎比較差,再加語言障礙;二、新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差異比較大。很多從農村來的學生都沒有接觸過電腦,連開機都不會,這樣學習這門課時很陌生,在老師講解時能理解,自己動手操作時做不出來,因此很多內容老師需要講解幾遍。而同時漢族學生及部分藏族學生則開始出現厭煩情緒,認為教師講的內容太少,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1 存在問題
1.1 新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差異比較大
通過這幾年對新生的觀察,很多從農村來的藏族學生都沒有接觸過電腦,剛開始連開機都不會。但比較發達地區的藏族學生與漢族學生都會使用計算機,簡單的操作差不多都會。因為新生計算機知識水平的個體差異比較大,給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2]。
1.2 對所有學生用相同的課時量和教學方法
我院所有班級用48個學時學習此門課程。對于本科班的學生用48個學時相對來說能較好地完成教學內容,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本科班里有漢族生也有藏族等少數民族學生。由于西藏地區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對落后,藏族考生以較低的分數考進大學,他們學習基礎比較差,再加上語言障礙,相對于漢族學生,他們的接受能力會差一些,所以在講授這門課時,當內容簡單或授課內容比較少時,漢族學生認為老師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就會出現不滿的情緒,有些甚至逃課,覺得上課內容太簡單沒有必要來聽課,即使來了也會在課堂上睡覺或打游戲;而講的比較深或授課量比較多時,藏族學生不能理解和消化。對于專科班的學生用48個學時很難掌握本課程內容。我院專科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藏族生,上課時雖然都很認真,但接受能力比較差。教師講課時似乎都能聽懂,但自己動手操作時就做不出來。
1.3 絕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理論不感興趣,都比較喜歡上機操作
原課程安排是,課堂授課用24個學時,實驗用24個學時,教師講一節課,學生上機操作練習一節課。教師講課時學生一邊聽一邊跟著操作,這樣即能理解理論知識又能掌握實際操作[3]。但很多學生只顧跟著老師練習實際操作,不注重理論學習。學生不注重理論知識會直接影響動手能力,比如:添加頁眉、頁腳,練習時就是做不出來,而當教師做給學生看的時候學生又會說:“原來是這個,這個我會”。他們剛才做不出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什么叫頁眉、頁腳。
2 解決方案
2.1 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要進行分班
對所有學生進行分班,本科班:藏族學生分到一個班,漢族學生分在一個班;專科班不用分班。這樣可以因材施教,各班用適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2.2 各班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本科漢族班學生,接受能力較好,對計算機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玩游戲,老師在上面講學生不跟著老師操作就在忙自己的。所以給他們講課,不用開機,教師把內容講完以后,給他們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操作。并對每次作業嚴格檢查,同時把作業分數加到平時分當中,這樣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專科班學生和藏族本科班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不熟悉,學習基礎較差,但都很愛學習,上課時能認真聽講。因此不能一直用講課時關機的方法,有些操作性比較強的內容必須讓他們一步一步地跟著教師操作。這樣才不會出現像他們說的那樣:“教師講課時會,自己動手操作時不會”的問題。
2.3 增加藏族班與專科班的實驗課時量,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很多藏族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電腦,再加接受能力差,老師必須把講課速度放慢;對重點、難點內容需要多講幾遍,對操作性比較強的內容必須讓他們跟著教師一步一步做。用48個學時根本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課時量必須提高。主要是提高實驗課,基礎課操作任務很多都是先輸入內容,再進行格式等設置,很多學生打字速度太慢,光輸入內容花了大部分時間,真正需要完成的操作任務沒有時間做。用幾次試驗課練好打字,比賽打字速度,可促進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
我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考核方法為:筆試+機試,其中筆試占20%,機試80%。筆試是用來考核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概念掌握情況;機試用來檢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我院筆試因為只有20分,試卷題量很少。學生覺得只有二十分,若掌握好機試期末考試肯定沒有問題,因此不注重理論知識學習。為了提高學生對理論的興趣,考核方法應該改成筆試和機試各占百分之五十。這樣試卷題量會增大,考試范圍覆面會更廣,可以很好地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及概念的掌握情況,自然也會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4]。
3 結束語
本文根據我院藏族、漢族等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使用恰當的課時量與教學手段;根據社會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需求,提出了進行全面改革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方法。這樣才能提高我們藏族院校所有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才能滿足各個專業的需求,又好又快地完成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文生,張福祥,閆鐘山.計算機公用基礎[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 夏其表,王潔,張廣群,計智偉.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24:82-85
[3] 胡佳.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24:367-368
[4] 王瀾,閆鐘山.計算機公共基礎實訓教程[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