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文
【摘要】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文章通過對陶宏偉等人提出的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相關理論的研究,提出了“增強人文素養,數學問題生活化和善用情感交流”三點具體策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師教學行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64-01 初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和發育的關鍵時期,另外受到社會元素多元化因素的影響,初中學生不僅面臨很大的學習壓力,生活交際壓力也很大,如果來自家庭和社會和老師的幫助支持不及時,將會影響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同時,初中階段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將很大程度影響學生以后對數學的學習。而數學又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學科, 數學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教授數學知識,還要幫助學生積極構建邏輯思維,這就為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究初中階段如何提升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于指導學生學習數學顯得十分重要。
1.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涵義及意義
數學教師的課堂有效教學行為指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實施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并且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數學和學生身心的發展及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系統的教學行為。[1]這些教學行為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建立數學概念和數學命題,合理利用數學方法理解問題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穩固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2.提升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幾點策略
2.1 增強人文素養,在課堂中注入更多人文關懷
高素質的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與教學素養,更重要的還要具備相當高度的人文素養。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對初中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指出[2]: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數學教育中給予學生人文關愛是數學教育的應有之義。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要注意弘揚人文精神,用它去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心智,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內在氣質、性格、價值觀念、個性的積累和形成。
2.2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如何讓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有興趣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對女生,本身邏輯思維能力比男生要弱,學習數學興趣不高,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能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 而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善于組合,打通數學通往生活的橋梁,將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在備課時,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地加工、補充、整合、重組,從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具有生活氣息,更加生動活潑,更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聽老師講解各個死板的公式、定義等。
2.3 善用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從社會學觀點來看,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它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的課堂形式是老師講、學生聽,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育,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所以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如今,灌輸式課堂教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而是要求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交流思想和情感、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啟發式、探究式教育。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若數學老師能較好地實現情感互動,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友愛的和諧氛圍。同時,若教師用親善、熱情、平和、幽默的態度和情緒,就更能引起學生滿意、愉快、喜悅、崇敬的態度和情緒。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容易被激活,課堂教學效果就好,也更容易讓學生喜愛老師,直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另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借助對問題的探究,互相追詰,知識、智慧在交流碰撞中產生樂趣,也直接杜絕了教師居高臨下“滿堂灌”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初中數學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僅是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傳遞,更奠定了很多學生繼續求學的基礎,這就要求當下初中數學教師不斷研究提升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策略,不斷豐富課堂內容和情感,讓學生不僅能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如何思維。
參考文獻:
[1] 陶宏偉.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涵義及評價[J].教師,2007(11):28-29
[2] 韋艷霄.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初探[J]. 基礎教育研究,2009(7):37-39
作者簡介:
鄭博文,女,1983年10月生,甘肅金昌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育,班級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