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興

2004年3月,我從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畢業,加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始正式上班。年底前后,高層培訓部的同事找到我,希望我發揮長處,引入明茨伯格國際實踐管理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實踐,新設一個面向中小企業高層的叫做AMP(Advanced Management Program)的非學歷、多模塊課程。了解了AMP課程的背景和形式后,我在傳統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重點引入了“反思學習”的理念,具體包括“溫故知新”(反思模塊)、“學而時習”(學習日志)、“知行合一”(反思論文)和“以人為鏡”(交換訪問)等學習方式。
課程一共六個模型,為期大概8個月。結果非常成功,每年4月份的春季班和11月份的秋季班班班爆滿,還經常出現供不應求,需要排隊等候入學的情況。非學歷課程出現這種情況,在國內國外,應該說是不多見的。我作為課程主任,因為要負責反思學習等各個項目,和同學們也建立了相對較為密切的關系,和很多同學都成為很好的朋友。
2005年年底前后,一位AMP首屆畢業生找我聊天,說上了我的課,非常有觸動,希望能捐些錢,幫助我做研究。我說,我做的研究,不比理工科,還真花不了什么錢。你真要想幫我,能不能成立一家非營利組織,我們好開展一些推廣明茨伯格的實踐管理理念的工作。這位畢業生早年在外貿企業上班,后來辭職創立了一家供應鏈企業,為大眾汽車等上海跨國企業提供各種工業設備。剛開始,我以為大家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他是動真格的,開始想各種辦法,登記一家非營利組織。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正式登記一家非營利組織,談何容易。2006年間,他發動各路關系,輾轉了上海的好幾個區,都沒有太大進展。沒想到,很巧,浦東科委的負責人也是中歐的校友,了解到了此事,表示大力支持,再加上上海財經大學朱小斌教授的加入,我們竟然非常順利把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的文件辦下來了。在該企業家的慷慨支持下,我們在中歐旁邊的新金橋大廈租下了一個近半層樓的大辦公室,簡單裝修后,我還專程從北京萬圣書園采購了幾千本文史哲類書籍,皇皇大觀地擺上,這個“群眾學術性組織”算是正式開張了。
開辦過程中最黑色幽默的環節,是我需要到我的檔案所在地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去蓋個公章,證明自己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就是,證明自己不是瘋子。一個正常人怎么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不是瘋子?你別說,這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總之,費盡周折,總算是把所有程序走完了。我們登記的名字是“實踐管理研究會”英文名是AAMP(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Management Practices),算是向我們的主要捐贈人、這位AMP的首屆畢業生致敬。“實踐”在古代漢語中其實就是“習”,所以舉辦文史學習活動時,我們使用更多的“傳習社”的名字。
學會成立后,浦東科委想利用實踐管理的理念,幫助培養浦東的高科技創業者。他們申請了一筆很大的經費,讓我們設計了一個“創新領導力項目”,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一個有編制的新事業單位“浦東創新研究院”。能一起做這么大的事,大家都很高興,我也幫他們把華為、阿里巴巴、比亞迪等明星企業都拉來了做發起人單位。可惜,“創新領導力項目”不了了之,我們支持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的“中國實踐管理教育項目”(CMPM)發展還算順利。
推廣實踐管理教育之余,有感于中國企業家人文基礎的薄弱,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文史講座活動。有校友捐贈奠定的經濟基礎,有團隊無微不至的服務,幾年時間內,我們基本把中國最好的文史學者都先后邀請過來了。能當面和這些中國最優秀的國寶級的人物交流,實在是我們三生有幸。各種交往細節,如酒如茶,難于忘懷。印象最深刻的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高華老師。當時他已經身染惡疾,但整個活動期間,言笑晏晏,循循善誘,是一個真正為人師表的人物。講座后,高華老師很快又住院了,一群中歐學生專程去南京去看他,希望能給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又過了一段時間,傳來高華老師去世的消息。自古文章憎命達,可憐心事猶夢中,他滿頭銀發、一臉微笑的儒雅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難于磨滅。
可惜的是,這么好的老師,校友的參與度并不算太高。很多老板,包括捐贈的老板,嘴上都說自己多么喜歡文史哲,但一到有活動,就是沒時間,往往安排自己的秘書、助理來聽。如何能找到一些可持續的方式,更好地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影響一個有2000人企業的老板,相當于影響了2000人,間接提高了2000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質量,這才是投資產出比更高的普及實踐管理教育和文史哲的方式。
這段時間,我也有幸結識了人稱“中國總裁教練第一人”的張偉俊老師。他當時正在為偉事達(Vistage)主持中國的第一個私人董事會。在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互聯網時代,也許這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
2010年,我們一起成功地完成了一個咨詢項目,節余了一筆款項。我們決定利用這筆資金,成立領教工坊(領導力教練工作坊的簡稱,英文名字是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Center),把私人董事會這種學習形式進行本土化、中國化。國人向來習慣的是縱向的學習,如何讓中國的老板們習慣“橫向的學習”(同學之間通過互相啟發、互相挑戰來學習),習慣“點上的學習”(同學自己通過反躬而思、反思、自省來學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領教”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領導力教練”的簡稱,另一方面,又有“見識、體驗”的意思,就像武俠小說里常說的“領教一下我的鐵砂掌吧”之類的。到領教工坊來,大家面臨的是各位同學“居于關心目的的挑戰”,要領教下各位同學的功夫,更重要的是,領教一下自己,向自我發起挑戰。
2011年,我們開始了第一個小組的招募工作。其中各種辛苦,各種周折,這里按下不表。總之,當年9月份,我們第一個小組順利開組了。到今天,這個小組已經近三年了。這三年時間里,我們一輪又一輪地自我否定,做了很多嘗試和創新。最需要感謝的,自然是我們偉大的1101組組員們,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是沒有辦法走到今天的。私人董事會如今成為中國企業家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最大功臣是他們這批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3年,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中國突然冒出無數“私人董事會”。作為一家社會企業,我們有壓力,但更多的是欣慰。中國的企業家們,從一個角度看,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許也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一群人。商學院、咨詢公司、培訓公司之外,他們需要私人董事會這種形式,讓他們自我挑戰,終身學習,同時在理性和感性層面和同學們建立一種深層次的聯結關系。
作者系領教工坊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