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一個特定的職業人,在與國家、學校、學生的相互關系中,既享有一定的權利,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所享有的法定權利及界限,更好地行使權利,自覺抵制各種侵害教師合法權益和權力的現象,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其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增強教育教學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一、異化的教師“權力”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在教育教學中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歧視學生,不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和對教師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少數教師不能正確把握自己所掌控的權力行使界限,不能正確把握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的同生關系,在履行教師職責、遵守教師規范、盡責學生教育教學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悖職業規范的事,極個別教師甚至觸犯了國家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社會和家長、政府和領導、主管部門和學校中的不少人,以“升學率”高低作為評價教育成敗、評判教師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教師成了加班、加點的“永動機”,成了社會和家長可以隨意指責的“出氣桶”,可以隨意干擾,缺失職業尊嚴,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恐慌”和“職業倦怠”。
應該說,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聯合體”。教師作為一個公民,擁有著國家法律賦予公民的一切權力和義務,教師作為一個特定職業人,也擁有著國家法律所設定的專門權利和義務,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隨意“放大”和“剝奪”教師的權利、權力和義務,也不能強加給教師不該承擔的“過分”的風險與責任。
二、回歸的教師“權力”
教師的權力有多大?大到可以把人“激活”,也可以把人“整死”。
教師的權力有多小?在一些學校,小到不可以輕易按照自己對學生本有的科學成長規律實施適合、適切的“因材施教”策略,只能按上級管理部門所設定的規矩而進行一切教學活動;小到不可以輕易實施與家長意愿“不相一致”的個性化、差異化的、因人施教的分層教學;小到不能輕易實施本該正確的對學生的批評教育和適當的懲戒。
要關注和研究教師的專業權力,首先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即:教師需要有哪些權力?教師怎樣享用權力?怎樣來管理和監督教師權力?
談教師權力,應該建立兩個假設概念,一是教師都是“自覺”的,二是教師都是“能干”的。假如教師“不自覺”“不能干”,就要通過“權力監控”手段、機制來加以“權力規引”,使“擁權”和“用權”、“放權”和“控權”有機結合,使教師之“權”發揮真正意義上的對教育、教師、學生成長之“力”量。
教師的權力是什么?從專業角度來說,應該是國家和法律賦予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權等職業特定權力。教師的權利是什么?是法律賦予教師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教師有權做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應的行為。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培養人才的使命和重任,與其他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行業不同,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尤為重要。因此,從國家層面專門提出了對教師的保護要求。如,我國《教育法》第33條規定“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從法律的高度體現了國家對教師職業的重視。
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教育教學權、從事科研學術活動權、指導評定學生權、報酬待遇休假權、民主管理權、進修培訓權等。
1.教育教學權。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教育教學,要完成此職責就必須賦予教師相應的權利,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因為,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不能也無法像生產流程那樣機械和固定,必須賦予教師相應的自主權,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要行使好教育教學權,教師必須把握兩點:一是認真履行好職責,著力提升教育教學力,以學論教,無私地關心每一個學生,努力幫助學生學習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提升學業質量。二是政府和社會、學校和家長、教育主管部門,要在規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同時,充分信任教師,給予教師自主行使教育教學的權力,使教師擁有創造教育和教育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激情和熱情,解放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有效、優效和低耗高效地實行教育教學活動。讓教師一方面可以按照課程標準、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自主確定教學的具體內容、進度及傳授知識的具體方法途徑,自主組織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可根據教育教學實際,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當然,教師的自主權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以此絕對拒絕學校對教育教學活動的監督和控制。
2.從事科研學術活動權。教師是知識分子,從事科研學術活動既是其內心的需求,又是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教師從事科研學術活動可使教師從更高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增強教師素質,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要有科研意識、科研成長意識。既要積極參與學校和上級教育部門組織開展的各類教育科研活動,使自己的教師職業能力在科學的軌道上向前發展,又要主動走進“有思考、有研究、有學習、有發現、有創造”的職業生活,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努力成為有科學的教育主張、思想和操行能力的學術型、專家型教師。
教師“從事科研學術活動”不只是機械地完成讀點、寫點、發點文章這樣的規定動作,而應是建立在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基礎上的主張表達和思想呈現,是教師職業成長和專業發展的“內需”行為。教師發表研究論文是實踐的再思考,是研究成果表達的一種方式,決不是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誤解的“不務正業”的行為,也不是“從事科研學術活動”的唯一表達。
3.指導評定學生權。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評定行為,使學生少走彎路,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教師的指導評定權與管理、管束權是既有聯系,又有嚴格區分的概念。一方面,教師的指導評定行為是管理的一種方式,管理管束也是指導行為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指導評定權是教師的一種“權利”,不具有強制性,更加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加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性的發揮;而管理、管束權是一種“權力”,是剛性的,其強調的是當事人雙方的不平等地位,管理、管束權的相對方必須要服從,兩者的區別實際上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法》賦予教師指導評價學生權利,而沒有出現“管理、管束”字樣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也與當今民主法治社會這一時代背景相適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其主導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慎用強制性手段,實現師生關系的良性互動。
然而,隨著學生過度的“自由”表達,家長過度的“利己”欲求,社會過度的“維穩”,在實踐中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評定用語和措辭逐漸走向了大同、淺表,缺少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好話好說”。因為,正常的批評教育和行為規引,可能會引發家長的“告狀”和媒體的“曝光”,引發“師鬧”和“校鬧”,給教師“真心指導評定學生”帶來了心理陰影。因為怕惹事,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必然會影響對學生的科學教育。
另一方面,一些教師過分放大自己的“權威”和“權力”,諷刺、挖苦學生,體罰、變相體罰學生,更有甚者出現了“不道德”及違法的行為,這也必須引起教師的反思和改變。
4.休息休假權。教師實行國家規定的工時制度,法定工作日以外加班的應當補休。然而,教師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決定著教師不可能像其他職業一樣靈動地實現調休、補休機制,即使是合法的婚假,許多學校也只能與教師商量盡可能地“棄假”或“減假”。
更大的問題是相當一些學校尤其是中學,為了應對無序的、違背科學發展的“升學率”競爭,應對教育質量單一的“分數”提升,隨意甚至是缺少人性地要求重點學科(考試學科)的教師加課、加時,教師如牛似馬、不堪重負,學生更是疲憊不堪、苦不堪言。這就需要我們反思,學校應該尊重教師的人權,合情、合理和合法的還教師應該有的“休息休假權”。
5.進修培訓權。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步伐越來越快,終身學習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只有參與進修培訓,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這種挑戰。這既是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及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也積極創造教師各類培訓機制,從通式培訓到專題培訓,從全員培訓到分層培訓,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問題是,教師“進修培訓”的機會有所失衡,一些學校過分地操行“重點培訓”策略,部分教師一培再培,一訓再訓,影響了教師群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一些教師進修培訓的熱情不高,欲望不強,只是“被培訓”。因此,學校和教育機構一方面應該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策略,要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激勵競爭機制,轉化為“轉型升級,共同富裕”的教師培訓成長策略,讓所有教師擁有高端培訓、名師帶教的機會。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積極“進入”進修,自覺、自動地發展自己。因為,學習意識和學習力,專業精神和發展力,學科素養和教學力,教育智慧和創造力是教師今天的必需,擁有積極的心態、健康的身體、事業的激情和超越的斗志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的基礎保證,教師要用好“進修培訓權”。
三、智慧的教師“權力”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與義務在法律上是一對伴生物。
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首先作為社會事實關系而存在,然后上升為習慣和道德等關系,最后進入教師法等法律從而成為一種法律關系。教師法律關系的內容是一種特定的職業權利和義務,與教師的職業性質、特點和任務密切相關。
教師要“有權”,首先要明晰“無權”。把握“無權”,才能真正發揮“有權”之力。教師無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無權體罰學生、侮辱學生,也無權“借”對孩子教育而羞辱和傷害家長等等。
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試行),明確提出了教師“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標準。關愛小學生,重視小學生身心健康,將保護小學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尊重小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小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位小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小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小學生”;要“信任小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小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
明確提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標準。要“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小學生全面發展”;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小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要“引導小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要“引導小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要“尊重和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
明確提出了教師“個人修養與行為”標準。要“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要“樂觀向上、熱情開朗、有親和力”;要“善于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要“勤于學習,不斷進取”;要“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要“激勵與評價”;要“對小學生日常表現進行觀察與判斷,發現和賞識每一位小學生的點滴進步”;要“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方式,給予小學生恰當的評價和指導”;要“引導小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要“利用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明確提出了教師“溝通與合作”標準。要“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要“善于傾聽,和藹可親,與小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要“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小學生發展”;要“協助小學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
權力有“法權”和“職權”,有“公權”和“私權”。教師的權力,應該建立在合法、合職和合理的基礎上。讀懂“權力”,才能有效主張和行使權力,真正地行使“抵制不當攤派”“保護學生利益”“批評教育學生”“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培訓進修”“提出合理建議”“民主評議學校”“申訴不公考評”“安排合法婚育”“進行科研實驗”“主張教學方式”“抵制違規教育”等權力,使自己快樂地行走在“履職”和“享權”的教育之路上,享有健康、陽光和幸福教師人生。
(吳金根,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215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