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煥
摘 要: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來主動獲取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合作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性;互動合作;自主探究學習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倡導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獲取新知。
要達到這個目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
數學總是給人一種枯燥無味的感覺,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尤為重要。在我們的生活或故事中都蘊含著很多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結合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講了一個淘氣分餅的故事,淘氣把3個大小同樣的餅分給藍貓、菲菲和霸王龍,藍貓說:“我功勞最大,我要吃一大塊兒”。菲菲說:“我要吃兩塊兒。”霸王龍搶著說:“我要吃4塊兒。”淘氣便動手切餅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并向他們提問:“我把三個大小同樣的餅,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分別給了你們1塊兒、2塊兒、4塊兒,你們知道誰吃得多嗎?”我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同學們。頓時,教室里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霸王龍吃得最多。還有的說:藍貓的那個餅,平分的份數少一些,他吃得最多……這個故事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新知的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導入了新課。
二、動手操作,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合作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時,要加強教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讓每個小組拿出3根線、3個不同形狀的圓形物品,分別量出他們的周長和直徑,算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小組成員分工明確:1號同學量,2號記錄,3號、4號算結果,接著交流:你有什么發現?然后小組派代表到其他小組交流所得結果,最終發現:不管圓的大小怎么變化,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老師說明:這個倍數是一個固定的數,通常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到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C=πd或C=2πr。老師又問:知道了圓的周長,怎樣求它的直徑和半徑呢?學生自然就知道答案了。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放松心情,敢想、敢說、敢問,形成積極思維的碰撞,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
三、積極探究,促使學生主動獲取新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探究學習注重學生自主探索真知的過程,能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剪切,拼貼,“化圓為方”,在動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C÷2=πr),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r,圖形的大小沒有發生變化,圓的面積等于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πr×r=πr2。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實踐,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獲得了自己成功,能力增強等良好體驗,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呼喚著新的教學方法,在自主教育教學中,教師教法的選擇要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新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01.
[2]關文信,王麗杰.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5-01.
(作者單位 湖北省鄖西縣城關鎮東方小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