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麗 于曉梅
摘 要:“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是蒙氏親子教育的思想精髓。核心詞“do”的動力是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關鍵詞“help”的實施者是“導師”,原則“以兒童為中心”,途徑是“有準備的環境”。
關鍵詞:蒙臺梭利;親子教育;核心理念
20世紀80年代,蒙臺梭利思想傳入我國,在我國掀起了一股蒙氏教育的熱潮,至今仍方興未艾。那么,為什么蒙氏教育能夠風行全世界?有人說這一定是蒙氏教具的功勞,然而如果僅僅是因為其教具的獨具匠心,那它培養出來的幼兒只是工匠而已。蒙氏教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如果說有一句話能夠概括蒙氏親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就是蒙臺梭利在演講時經常吶喊的一句話——“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一、全句解析
“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中文可譯為“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仔細品味這句話不難發現,這句話是蒙臺梭利代表幼兒吶喊的一句話,表達了幼兒對獨立與自由的向往。由于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很多事情他們還不能獨立去“做”。幼兒希望自己嘗試來“做”,成人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一個“幫助”的作用。由此可見,這句話中的核心詞匯應該是動詞“do”和“help”其中的一個。繼續確定二者的關系,不難發現,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分析,如何體現他們的主體性?如何體現蒙臺梭利提倡的自我教育?那肯定是在“do”中體現。因為“do”即做,做是需要一個多種感官協調統合的過程。正如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話:“I hear,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現在不能獨立“做”,就剝奪了他們“做”的權利,成人替他們來“做”,成人的作用只是“幫”他們來“做”。因此,可以確定這句話的核心詞匯就是“do”。但是這個“do”需要“help”與之共同存在的。
二、核心詞“do”的解析
在此,可能有人會因此而質疑,幼兒會自己做嗎?他具備這樣的能力嗎?對這種疑問的回答是,幼兒當然可以自己做,也當然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幼兒的“do”是有其本身存在的動力的。蒙臺梭利認為,嬰兒一出生,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為了面對它、適應它,求得生存發展,所有兒童都具有一種“特殊力量”。這種特殊力量使他從復雜的環境中自動地選擇成長所需的事物,并且會使幼兒主動地嘗試、探索,快速地了解和學習。
1.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目前不同的譯本對于吸收性心智的概念并不統一。筆者嘗試對英文版Absorbent Mind進行翻譯時,發現蒙臺梭利對吸收性心智是這樣描述的。她認為,吸收性心智是一種本能、一種先天的能力,是嬰幼兒對環境中信息進行大量全面的吸收,將這些信息以表象和圖式儲存在他們大腦之中的能力。蒙臺梭利形象地把它比喻為感光底片,然而嬰幼兒的這種能力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最后內化的結果。比如,在一堂親子課上,老師嘗試教幼兒學習打“蒼蠅”(這里的蒼蠅是一個自制玩具)。老師要求練習的是家長拉著“蒼蠅”在前面走,幼兒在后面拿著工具拍打蒼蠅。但是幼兒經過練習后,自己試圖改變玩法,有的幼兒把打蒼蠅的工具交給爸爸媽媽,而自己拉著繩在前面走;有的幼兒把“蒼蠅”吊在高處,自己則嘗試在遠處夠著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吸收性心智真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制,而是一種內化的結果。幼兒完全有這種能力去“do”。
2.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所謂“敏感期”,其內在的表現就是一種特殊的敏感性,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對感興趣的特定事物表現出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個時期,也被教育家稱為“關鍵期”,是獲得某種能力的最佳階段。抓住敏感期進行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過了敏感期,幼兒對特定事物的學習熱情便不再出現。如果他們的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教育者沒有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幼兒的心理就會紊亂,就會亂發脾氣,甚至變得乖戾。從《蒙臺梭利教具指引》的感官敏感期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敏感期大多在3歲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因此,幼兒完全有這種內在需要嘗試去“do”。
三、關鍵詞“help”的解析
雖然幼兒有內在的需要,也有前行的動力,但是他們是通過從周圍環境吸收知識養分而成長發育的。因此,如何改善“周圍環境”便成為了“help”的關鍵所在。
1.實施者——導師
親子教育是一種互動性的早期教育。它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老師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蒙臺梭利認為執行幫助的是“導師”——父母和老師。而父母孩子的第一任導師。作為導師,要能很耐心地觀察孩子,關心他們的需要,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要能根據觀察所得,設計出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是一個教材、教具和良好環境的負責“準備人”;孩子如何和環境接觸,他要能居中協調與引導;更是孩子學習“靈感”的“啟發者”與轉變頭腦的“誘導人”。他還要能設計教育環境,維持環境的完整,讓孩子每一天的接觸都是完整的學習。
2.途徑——有準備的環境
蒙臺梭利特別強調環境的設計,認為“環境就像人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整體發展。”“兒童需要適當的環境才能正常地發展,完善其人格。”為此要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有準備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
(1)心理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生命的成長必須得到關愛。”因此,強調創設一個和諧的心理環境,教師和父母要自然的表現友善、溫和和優雅的動作,尊重孩子,不輕易打斷孩子的話,和孩子交談時,最好坐下或蹲下,使孩子感到教師、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2)物質環境
蒙臺梭利說:“所謂兒童之家是指能夠供給孩子發展機會的環境,這種環境沒有一定的規格,可以按經濟情況與客觀環境而定。不過它必須像個家,一切以孩子為主。”教室的環境要優美、寬廣,設有活動室和休息室。每個活動室里都有矮柜,放置很多教具,兒童可以自由選擇。
3.原則——以兒童為中心
“以兒童為中心”似乎每個人都理解。但是實施的情況又是如何呢?讓我們從兩句話的對比中來體會這種不同。
A:小明,來,看看這兩根長棒有什么不一樣?哪一個是長的?哪一個是短的?
B:來!小明,摸摸看這兩個長棒,你發現了什么?
前者所提的問題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規定好孩子必須回答些什么問題。后者的彈性非常寬,他不僅要孩子親自去摸摸看、去體會感覺,更將問題的限制放到最大,孩子可以靈活運用自己的腦子,發現事物的種種不同奧妙。另外,前一個問題,是老師“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個問題,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各種答案。觀點與立場,是多么大的差別啊!
前者傳統教育的以大人為中心的啟發,仍舊是依成人的主見“給孩子傳授些知識,讓他們被動地去領悟、記憶或模仿”,后者蒙氏教育里的“讓孩子自己去打開知識的寶庫,運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月異”。我們的原則是:“為兒童為中心,讓他去動手腦。”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我們在幼兒教育階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特別是將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動的可以借鑒的一種優秀的幼兒教育法。我們必須要把握其精髓,才能將蒙氏教育中國化、本土化,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Maria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M].Publ Random House,1988.
[2]吳啟桐.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M].金海濤,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霍力巖.試論蒙臺梭利的兒童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0(6).
作者簡介:付麗麗(1982—)女,漢族,呼倫貝爾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于曉梅(1963—)女,蒙古族,呼倫貝爾學院教務處,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學。
(作者單位 內蒙古海拉爾呼倫貝爾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