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義
摘 要:新課改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數學學科以思維性、邏輯性等內在性質成為滲透培養學生學習策略的強勢學科。根據新課改教學精神,淺析在滲透數學學習策略教學實踐中“以人為本”的教學構想。
關鍵詞:滲透數學;指導思想;指導原則
滲透數學學習策略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任務比較單一、形式比較單調、目標單向的問題;關系到能否促進教師的心理素質教育理念向實際課堂教學行為及時而有效轉化的問題;關系到能否解決學生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問題;關系到能否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推動其素質健全而健康發展的問題。
一、滲透數學學習策略的指導思想
根據相關研究我們認為,在滲透數學策略教學中不論采取什么教學方式,必需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思想,即在教學中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不包辦代替,應做適度指導、點撥,利用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將學習策略鑲嵌在教學情境中,并注重數學學習的過程性、活動性,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進行主動的思維,使他們具有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對策略性知識能夠反復學習和領悟,對策略性知識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最后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方式,因為只有經過內化的策略知識才能達到策略性水平。
二、滲透數學學習策略的指導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單一的策略很難應對遇到的復雜問題,只有掌握多種學習策略,且自覺把它們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根據學習策略構成的要素來進行系統的教學;并注意對學生學習策略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系統地完善。
2.主體性原則
策略的學習重在思辯、內化。因此必須充分激發學生自覺學習數學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以保證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并主動在數學教師的指導下,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訓練,并自覺地對數學學習策略的學習進行自我監控,以更好地促進數學學習策略從外控向內控的轉化。
3.化隱為顯原則
即便學習策略是外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細心講解。可采取直接講解的方法,亦可采取應用示范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策略。有哪些作用及使用策略的條件,使策略性知識外顯,使學生把學習策略作為明確的學習對象來加以學習,便于理解掌握。
4.練習性原則
要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各種策略,單靠教師的講解是不行的,還要給學生運用所學策略的舞臺,并通過各種練習來使學生熟練地應用各種學習策略。
5.循序漸進原則
必須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體到面的策略原則。各種學習策略的教學指導和訓練要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了單項策略后,再進行綜合性訓練。
三、滲透數學學習策略的具體途徑
必須采取交叉式學習策略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必須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并通過通用性學習策略逐步提高、發散學生的思維,將這些策略運用于具體的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與數學學習策略一起逐漸形成學習策略體系進而提高整體的學習策略水平。
1.自我訓練
一是結合問題情境,使學生對認知過程或整個數學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控訓練;二是教師在解題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自我提問式引導,并訓練數學問題解決和思維策略。
(2013·紹興)矩形ABCD中,AB=4,AD=3,P,Q是對角線BD上不重合的兩點,點P關于直線AD,AB的對稱點分別是點E、F,點Q關于直線BC、CD的對稱點分別是點G、H。若由點E、F、G、H構成的四邊形恰好為菱形,則PQ的長為 。
考點:幾何變換綜合題
分析:本題要點如下:
(1)證明矩形的四個頂點A、B、C、D均在菱形EFGH的邊上,且點A、C分別為各自邊的中點;(2)證明菱形的邊長等于矩形的對角線長;(3)求出線段AP的長度,證明△AON為等腰三角形; (4)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OP的長度;(5)同理求出OQ的長度,從而得到PQ的長度。
2.發散思維
結合數學廣泛的應用性和生動有趣的數學史和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數學學習策略進行學習的動機與學習興趣。
(2013·嘉興)杭州到北京的鐵路長1487千米,火車的原平均速度為x千米/時,提速后平均速度增加了70千米/時,由杭州到北京的行駛時間縮短了3小時,則可列方程為
考點:由實際問題抽象出分式方程
分析:先分別求出提速前和提速后由杭州到北京的行駛時間,再根據由杭州到北京的行駛時間縮短了3小時,即可列出方程■-■=3
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能否把該策略應用到新的學習中去,即實現學習策略的應用遷移。另外,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應將滲透學習策略的教學落實在每一堂數學課上,不能急功近利。
(作者單位 浙江省諸暨市街亭鎮初級中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