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月
《伯牙絕弦》這一課是我參加國培學習回來后懷著激動的心情在全鄉出的一節公開課。這是小學六年級上冊唯一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5句話,77個字,但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
課后我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聚焦教學精彩
1.創設情境,引發質疑
課伊始,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題圖,配音樂高山流水,在這樣的意境下我簡介俞伯牙琴技的高超和兩人知音一樣的默契,然而這樣音樂奇才卻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隨即板書課題。看著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踴躍提問,很顯然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從眾多的問題中提煉出提綱挈領的兩個:他們是怎樣成為知音的?為什么要絕弦?帶著這兩個問題,結合我的探究提示學生興味盎然地開始了自探。
2.遷移訓練,學以致用
學生在充分的自探、合探的基礎上,進入展示交流階段,我引導學生針對兩個問題匯報。不僅注重對文言文的理解、朗讀,還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引導學生想象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不露痕跡地讓學生明白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的人。
3.質疑再探,深化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比較難理解。所以質疑再探環節,我根據學生的提問:一定要絕弦嗎?不能用別的方式表達心情嗎?引導學生互動談理解,深悟絕弦。并引導學生配樂朗讀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那悲壯又感人的行為。
二、觀照教學遺憾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回首本課,也有缺憾:
1.課堂沒大膽放手
理解文言文時,我讓學生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的意思,是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但當學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時,我就搶著說了。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補充。去完善,收放不自如。
2.朗讀訓練不全面
課上我雖然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但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充分調動不愛朗讀和朗讀能力差學生的積極性,這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正因為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所以我不斷琢磨把遺憾降到最低!
三、尋求改進舉措
1.留有更大的時間與空間
教學中要留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尤其對于文言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當一組匯報不夠全面深入時,引導其他組學生及時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學生組間互相補充、完善,然后再評價,思維的碰撞,激勵的評價會使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會更深刻。
2.做好預設與生成的處理
雖然我們的教學有預設,但課堂是鮮活的,總會有生成。當預設好的教法沒有喚起差生的閱讀興趣,就要靈活更換方法、策略,科學生成。
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堅持課前認真備課,課后及時反思自己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思考不足的原因,積極尋求改進的策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相信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會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東遼縣宴平中心校)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