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幽鶴
摘 要:現在的科學課堂上,老師為了在四十分鐘里完成教材里的探究內容,急于讓學生得出結論,這樣不僅無效,還會給兒童學習能力的培養、科學素養的形成造成負面影響。就提高學生研討有效性的策略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運用,結合有關案例談談想法。
關鍵詞:有效問題;自主探究;適時引導;有效研討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自主研討”學習方式已成為小學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貌似熱鬧的自主研討,實則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嚴重違背了科學學習的本意。如何正本清源,讓研討從形式走向實質、從現象走向本質呢?
一、有效問題是有效研討的起點
探究源于問題,探究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明了事物真相、消除疑惑、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一旦解決,探究的動力也就會隨之消失。雖然學生所學的知識多是間接知識,但對于他們來說依然是未知的,只要精心設計,就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相比,多了實驗材料這個因素,老師往往在課前精心準備材料,但由于各種因素,往往又不能準備全面。因此,在探究之前,我們老師往往有這樣的問題:
案例1:“熱是怎樣傳遞的”教學片段
師:對,不能用手去摸。那我們又能怎么樣看到熱傳遞過來了,思考一下想想看。如何眼睛能夠看得到,手又不能摸。有什么方法?
生1:把木條之類的綁在上面,其他易燃物之類的也行。
師:但是木條的燃點還是比較高的,一下子如果著不起來,那怎么辦?誰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生2:餐巾紙……
師:(打斷學生的話)餐巾紙著起來對吧?同樣它的燃點也比較高。
生2:不是的,是把餐巾紙打濕,卷在鐵絲上,熱的地方干起來就看到了。
師:嗯,這個想法不錯。
生3:把火柴棒固定在金屬棒上。
師:火柴棒?那你覺得你怎么固定?
生4:用鐵絲把火柴棒綁在金屬棒上。
師:那你觀察什么?
生4:火柴棒掉下來。
師:火柴棒在什么情況下會掉下來?
生4:火柴在燃燒后。
生4:預熱的時候就會掉下來。
師:哦,用鐵絲綁著,預熱就掉下來對吧?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生5:直接用火柴棒去試。
師:也就是說直接用火柴棒去碰,它如果著起來了說明……
生:傳遞了。
師:但是呢,我還要講一句,火柴的燃點還是比較高的,超過100攝氏度,所以……(被學生打斷)哦,還有意見?你說。
生6:我覺得直接用火柴頭就可以了。
師:火柴頭我剛剛講過了,它的燃點還是比較高的。誰還有辦法?
生7:可以用蠟燭。
師:(學生進入教師準備的材料上來了)哦,用蠟,他想到了。用蠟的話,它在熱傳遞過程中會怎么樣?
生:融化。
師:老師也想到了用蠟,老師特地做了蠟環……
反思:
問題是學生有效研討的核心,只有有價值的和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這個教師的問題其實不管學生如何回答,到最后往往會回到教師的原點——蠟環,一節課學生沒什么感覺,但是長期如此,會給學生這樣一種感覺:老師的問題反正不管我們怎么有想法,到最后,他都給我們準備好了。于是乎,以后老師再問類似的問題,學生估計都懶得思考了。因此,有效的研討活動是以“有效”問題為前提的。有效問題應該具有這樣幾個特點:(1)原創性,即問題是由學生自己發現或由他們自己提出的某種“疑難”或“疑點;(2)情境性,即問題必須是具體的,且寓于一定的情境中,而不是抽象寬泛的;(3)可行性,即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又要有一定的度,這個“度”即維果茨基所說的“最近發展區”,即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在他人的幫助下得以解決。
二、自主探究是有效研討的重點
反思當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我們發現盡管兒童有操作、有實驗、有探究,但往往是教師高控制下的探究,兒童只需按照教師的指令、按程序操作,自然會順利得出結論,探究活動波瀾不驚,兒童的探究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且自主決策的空間狹窄,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目標,沒有時間和條件尊重兒童的興趣、欲望及學習發展的特點。
讓孩子們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不是說只要孩子動手操作就行了,那是機械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思考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方法的掌握不是靠機械的不斷練習,而是讓孩子在冷靜的思考后收獲的。思考問題的根源,思考怎樣解決問題,思考在探究過程中是否可以有更優的方案,思考通過探究自己到底收獲了什么。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越來越理解探究活動,也才會在研討過程中收獲更多。
案例2:“太陽系”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對太陽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縮小比例的太陽系模型。
師:那么,什么是模型呢?比如說日常生活中你們最熟悉的模型是什么呢?
生1:人體模型、車模。
生2:海模、航模。
師:那么在科學上,對“模型”的定義是這樣的:揭示原物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模仿品稱為模型,它可以是按原物比例放大的,或者是縮小的。
師: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太陽系模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么呢?
生:沉默。
師:需要先了解太陽系的組成,行星的排列順序,行星的大小、與太陽的距離。(給出有關太陽系資料)
師:雖然衛星、小星體數量眾多,但我們今天這節課把重點放在八大行星上面。為節省時間,我已經準備好了按比例縮小的行星模型。(出示圖片)能否根據模型的大小不同辨認出八大行星呢?提示:要知道每一行星的大小,我們可以從表中的哪一項數據獲得?(赤道直徑)(出示模型逐一確認)
師:模型之中還缺少了太陽,那要是制造出它的模型來,會有多大呢?(提示學生根據數據計算,太陽赤道直徑約為木星的10倍)
師:下面,請同一個小組的同學討論和操作,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好八大行星。用太陽模型所在的位置來做參照。
師:你們認為太陽系模型建立好了嗎?
生:沒有,還需要參照行星離太陽的遠近距離。
師:我們這套模型足足比原物縮小了1787500000倍,所以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也應該是縮小了1787500000倍。為了節省時間,我已經把縮小比例后的表格列出來。請大家根據數據在課室里擺好模型。
生:擺放模型,發現問題,教室空間不夠。
反思:
分析這個教學片段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為了順利達成自己預定的教學目標,事先為學生安排好探索思路,限定學生的探索方向,表面看學生確實是動手動腦了,是在“做中學”,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探究的整個過程都是教師預設的,學生沒有任何自主權,有的只是執行教師的指令,按圖索驥地操作。這種沒有獨立思考的操作將學生淪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討活動,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之路是充滿艱辛和魅力的,成功的探究教學應是教師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去反思、去總結。在整個探索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路人和支持者,把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然后留給學生一個自由寬闊的空間,允許他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假設,鼓勵他們自己去設計或選擇探究方案,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
我的實踐:
我關于“太陽系建?!钡膶嶒瀱?/p>
“太陽系”學生自主建模方案設計
1.以太陽直徑140萬千米縮減模型直徑為14厘米為標準,那么:
水星模型直徑( )厘米 金星模型直徑( )厘米
地球模型直徑( )厘米 火星模型直徑( )厘米
2.建模所需材料:
3.你們能根據你們組的建模方案建起太陽系的模型嗎?如果不能,遇到了什么困難?能解決嗎?
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實驗過程環環相扣,沒有中途停頓的現象,整個建模的過程依靠實驗記錄引導。雖然,在建模過程中,學生遇到“模型無法建成的苦惱”,但是基本上能做到自主分析,保障了學生探究時間的連貫性,有的放矢地進行自主研討。
三、適時引導是有效研討的支點
很多教師在授課時,一旦進入課堂研討的環節,就會不知所措地站在講臺邊等待,有的教師會忙碌于準備下一環節的教學,也有的穿梭于討論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課堂討論過程中,學生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新思想、新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就會阻礙課堂討論的順利進行。同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也可能會由于討論中的一些問題而轉移討論中心,從而使討論偏離論題,根本就沒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為學生的討論提供有效的幫助和適時的引導,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不能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學生課堂討論的進程和效果,會嚴重影響課堂效率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還有,教師為了體現知識是由學生自己探究得來的,面對學生的“七嘴八舌”就是不開口,放任學生“自由”探究,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還不斷有新的發現。自主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一些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越“放”越好,導致學生的探究盲目無序,耗時低效,難以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心理特點,教師在活動中要充分發揮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在設計探究學習活動時,既要考慮探究過程的展開,又要注意提高探究的實效;既要立足主導精心預設,又要尊重主體細心“生成”。讓師生的智慧在互動生成中撞出靈感的火花,演繹生命的精彩。
總之,科學課堂的有效研討活動應該是“感悟”和“對話”齊飛,“思維”和“激情”共舞,是學生靈性的迸發,潛在創新意識的喚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是實現有效教學,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把學生當做研究者,為他們創設自主研討的空間,讓他們樂于學習、樂于研討,用有效的研討打開科學知識寶庫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薩瑪·沃澤曼,喬治·伊芙妮.新小學科學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浙江臨安市晨曦小學西校區)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