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小學英語教學作為英語學習的入門階段,主要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與此同時,新課程標準(NEC)也要求在小學階段要進行一些簡單的語法教學。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都包含了語法規律,語法教學是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語法能力是提高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和保證。許多專家認為,即使在小學階段,學生也需要一些語法知識幫助他們牢固地、正確地掌握語言。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為教學語法而教語法,而應該運用多種形式與手段優化語法教學,幫助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進行語言實踐,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形成。
在小學階段,學生好動愛玩的天性和有限的認知發展水平,要求教師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方法優化語法教學,提供和創設機會讓孩子在有意義、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練習和運用所學的新知識。筆者就如何優化英語語法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語法教學方法要多樣
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單詞、句型、對話或短小的課文形式出現,而且每一種感性材料和特定情景都為某一種語言或語法的學習奠定基礎。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豐富的情景創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教學生動起來,并且巧妙地融入語言活動中去,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孤立和零碎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語法學的多樣性原則就是主要體現在為一種語法教學設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或為多種不同的語法教學設計多種不同的與其相適合的活動方法。比如,用對比、圖表、歌謠、游戲、順口溜等方法把枯燥的語法規則變成形象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掌握語法知識。
二、巧用童謠歌曲,優化語法教學
童謠歌曲朗朗上口,是深受孩子們喜歡的一種文體形式。因此,教師可以自編歌謠,把教學的重、難點置于其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be動詞的用法時,我們發現學生經常把am/is/are混用。我向學生出示一首順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連著他、她、它,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雖然它很短,但精辟地說明了be動詞的用法,更便于記憶和朗讀,學生也樂意讀。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我又給他們補上一些句子轉變的記憶口訣,“變疑問,往前提,句末問號莫丟棄。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莫忘記。疑問否定任你變,句首大寫莫遲疑。”我還對語法教學加以點撥、歸納和概括,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結果發現學生非常感興趣。此外,再配以少量練習,很快地學生就能熟練掌握應用了。
三、運用直觀形象素材,優化語法教學
小學生都具有以形象性為主的思維特點,而語法知識又相對比較抽象和枯燥,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直觀形象素材優化語法教學。
實物、圖片和動畫等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能有效地避免語法教學的枯燥性和單一性,對學習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的小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教學方法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之一。例如,“現在進行時”這一時態的教學,先通過CAI展示句子的基本形式及用法,然后再利用CAI來玩游戲、猜動作、說句子。在教學與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不需作過多解釋,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現在進行時態的用法。此外,還可接著再呈現學生在家和在學校打掃衛生等活動的畫面,讓學生進行綜合的文字描述和口頭表達以鞏固“現在進行時”的基本用法,通過動畫教學,語法學習變得更有趣,學生能主動參與,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四、運用歸納對比法,優化語法教學
在語法教學方面,教育專家提倡小學要以隱性教學(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為主,顯性教學(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為輔。
教師可先向學生逐步滲透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并找出規律,歸納對比和總結出語法規則,這樣就能使語法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又如,牛津英語6A涉及了過去式的用法,學生從對話中的句子中總結出規則動詞過去式的語法規則。我利用圖片設計了不同的情景,如:工作、打球、看電視,學生需要說到這樣的句子:
My grandfather worked in an office yesterday.
I played Ping-pong last weekend.
David watched cartoons yesterday.
由于有了對話的鋪墊,學生在情景操練中很自然地用到了動詞加ed的形式。然而,不同的動詞加ed后讀音是不一樣的,比如清輔音后加ed讀/t/,濁輔音加后ed加讀/d/。學生在運用過程中屢屢出錯,這時,就需要教師做一個系統的講解,分清清濁輔音的發音規律,學生也能更深刻地認知規律。
五、在真實情境交際中優化語法教學
語言學習,離不開實踐和反復練習。只有把所學語法知識運用到實際語言交際中去,語法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語法學習才有意義。新課標強調對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不應在孤立的單詞或句子中進行教學,應該在交際活動中將零碎的語法點和真實有效的語境相結合,從視、聽、說入手,在聽說實踐中使學生感知、理解和運用語言。通過設計、創造交際性語言環境,運用課件、實物、圖片、表演、動作表情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組織真實、半真實的交際活動把語法點和交際性語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踐的語言材料感知、理解和學習語言,在語言交際實踐中熟悉語言結構,發展言語技能,培養初步的交際能力。例如,牛津英語6A第五單元學習“過去時態”,可創設情境為:讓同學們說說上個星期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時態的用法,還能教會他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過去時態”,這正是學習語法的真正目的。
六、情境中悟,活動中用
新課標倡導體驗式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言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真實而有效的情境或模擬情境讓孩子們理解語法的語意和語用。
如:在牛津英語5A學習了sing,dance,walk,jump,sleep,play the violin 等動詞的基礎上教學“進行時態”時,除上述運用歌曲形式優化語法教學外,我還設計了以下一些活動:首先采用TPR的形式回顧所學的動詞,同時讓學生用……形成對比,體會現在進行時的動詞的變化,同時動詞的歸類復習做鋪墊,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動詞的世界。接著,通過出示話筒和扇子,讓學生理解I can sing a song /dance,進而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讓學生感知現在進行時句型I am singing and dancing ,利用話筒和扇子的傳遞,引導學生邊說邊做動作,在活動中進行練習,進而讓學生歸納和總結,接著通過一個聽音填空的練習鞏固現在進行時的語言形式和勞動、野餐等主題活動進行拓展,這些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可行。
總之,教師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注意“精講多練,以練為主,點到為止,注重運用”,讓學生在練中有悟,在練中獲得聽、說、讀、寫等的語言運用能力;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意,在活動中運用語言,并建立起英語的語言習慣。
(作者單位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城南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