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強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簡算”是屬于“數的運算”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是指學生能夠根據相關算式的特點,依據相關的運算定律和性質,使運算達到簡便易算的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進行計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來解決問題。”由此可知,簡算應成為借助于運算律的理解與掌握來比較與優化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增強數感等重要內容。“簡算”之“簡”是以體現“合理簡潔”的相對性為主要特征的,以服務于“算”這一行為為最終目標的。
關鍵詞:簡算基礎;簡算技能;簡算意識
一、加強口算練習,夯實簡算基礎
口算是所有運算的基石,沒有扎實的口算為基礎,簡算就是空談。簡算是相對的,對于整數計算而言,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就是簡算,而對于小數、分數的計算而言,只要湊成整數就是簡算了。要讓學生敏地感知常見數字的特點,就離不開在相關學段進行相應的口算訓練。對一些算式要做到眼之所見就能脫口而出,除常見的整十、整百的算式外,像25×4=100、125×8=1000就是最典型的了,在小數、分數的教學中也都有相關的口算訓練。只有把相應學段的口算訓練扎實了,才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感,學生才能根據這些數的特征來選擇合適的運算定律或性質進行簡算。
二、注重基本訓練,形成簡算技能
簡便計算在蘇教版的教材中是在四年級才集中出現的,主要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和有關的運算性質(主要是減法和除法的性質)。而隨著數的進一步擴展,在五年級的小數四則運算、六年級的分數四則運算中再次出現。因此,這五條運算律和兩條運算性質就構成了小學階段簡便計算的最主要內容。它的熟練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簡算的技能水平。那么,如何通過對這五條運算定律和兩條運算性質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簡算技能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初次教學時要借助具體情境加強對其算理的理解,避免生硬地呈現公式死記硬背
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多半會出現這樣的例題:
我校準備購買一批課桌椅,其中一張桌子63元,一把椅子37元,如果購買187套,一共要多少錢?當學生列出“63×187+37×187”和“(63+37)×187”這兩種算式時,應讓學生充分表達每一步表示的意思,使學生能在算理上建立起兩者的相等關系。
2.在掌握運算律字母表達后適當呈現變式練習,加強對公式本質特征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減法的性質,在適當的基本練習后,可呈現這樣的算式“487-85+15”;在學習乘法分配律后可呈現“37×82+37+18”“36+45×45+64”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算式……只有學生能克服這些“數字能湊整”的強干擾因素,才算是對運算律或運算性質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三、結合實際應用,培養簡算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老師往往就簡算教簡算,把簡算教學定位于對運算定律與性質的鞏固與運用,重視的大多是技能訓練,甚至異化成技巧的傳授。而學生也往往在題目要求簡算時才被動地運用。造成這各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未能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認識簡算的價值,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簡算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簡算意識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提前滲透,培養簡算意識
簡算是一種優化思想,而優化意識則彌漫在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就蘇教版教材而言,是在四年級才以獨立的單元呈現簡便運算,但簡算思維和簡算意識絕不是四年級才開始出現的。比如,一年在教學20以的加減法時,用“湊整”的方法其實就是運算律的運用。再如,三年級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其實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因此,要重視在四年級的簡算教學之前的一些隱性的簡算內容充分利用,滲透學習,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簡算意識。
2.利用生活原形,尋求形象支持
僅僅將運算律的教學定位在發現發現驗證運算律上是遠遠不夠的,應更多地把重心落在借助生活原型解釋“算式的外在形式不同,結果為什么會相等”從而為運算律尋找生活支點,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律的本質意義。
(1)加法結合律的例題
我校圖書館星期一借出圖書87本,星期二借出圖書107本,星期三借出圖書93本,這三天圖書館一共借出多少本圖書?學生這樣解釋:“(87+107)+93和87+(107+93),無論是先求哪兩個數的和都是這三天借書本數合在一起。
(2)乘法分配律的例題
一件上衣服125元,一件褲子75元,某商店買7套這樣的衣服一共要花多少錢?學生這樣解釋:“可以先分別求出7套上衣和7套褲子再把它們相加也可以先求一套衣服再求7套衣服它們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3)減法的性質的例題
有一本故事書654頁,小明上午看了53頁,下午看了47頁,還剩下多少頁?學生這樣解釋:“654-53-47=654-(53+47)”都是表示654頁少了100頁。
另外,在“除法的性質”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種算式之間的聯系,我創設了分書的情境,從而借助“平均分”幫助學生理解:“600÷4÷25=600÷(4×25)前者把600本書先平均分給4組,再將每組分到的150本書平均分給25人,因為有4組,每組25人,所以也就是把600本書平均分給100人,后者也是將600本書平均分給100人。
在簡算教學這個系統工程中,基本的口算是簡算必要的基礎,運算定律與運算性質的理解與應用是簡算教學主要內容,而簡算意識的培養才是簡算教學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學)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