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善
摘 要:中華經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恰當地把誦讀經典同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能達到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目的。
關鍵詞:經典文化;語文教學;人格修養
一、經典誦讀,培養語文興趣
每個人從牙牙學語開始,父母親就會教他背誦古詩詞,這就已經接觸了經典誦讀了。讓小學生誦讀經典,使學生的心靈與具有悠久歷史的祖國文化接通,讓經典之髓慢慢在學生身上發酵,從此“與經典同行,與圣人為伍”將貫穿于孩子們生命的始終。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長期浸潤在詩書的氛圍中,處處散發出儒雅的氣質,并賦予他寬廣的心胸,從而寫出了“大江東去……”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名句。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青少年時代讀了六年私塾,學習了《論語》《孟子》《詩經》《三字經》等。還有許多大文學家,他們都是在幼小之時便飽讀經典詩書,才能寫出一鳴驚人之作,成為千古絕唱。
古人所說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讓孩子直抵高層,感受名家大師風采,不失為一條佳徑坦途。多讀多背經典詩文,對于理解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文言文也就容易多了。
二、經典誦讀,開發孩子記憶
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發展記憶力的最佳時期,有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期,大約都在小學階段,十三歲達到高峰。此后記憶力慢慢往下走,理解力慢慢增加,再開發鍛煉記憶力,困難極大,效果也遠不及童年。因此,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就誦讀經典,學習千古美文,是開發孩子黃金記憶力的重要工程。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體會:少年時代背下的詩文,終生難忘,到了成年,想背都很難了。因為記憶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據了解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這一點在我們的經典誦讀活動中,已得到了充分證明。《三字經》《弟子規》等大人都讀不通的內容,小孩子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熟讀成誦。隨著記憶力的提高,還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會對背誦產生越來越濃的興趣。經典語言系統一旦進入孩子的大腦,沉睡的記憶潛能就會被喚醒,背誦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三、經典誦讀,提高語文素養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營養不良”,一些學生寫的作文干癟空洞、毫無文采,其原因就是語言文字功底差。而經典誦讀,則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古人讀書,私塾先生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熟讀經典、背誦經典。結果很容易就解決了語言文字問題。學生吟詩作對,出口成章。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有人問我,為什么能有這么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地告訴人家,這是我十三歲之前熟背經典的結果。”中國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歷代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而學習它的最好辦法就是幼時熟背。
在小學階段有了這些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古詩文積累,必將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又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背誦能力強了,課文能很快讀熟、會背。發言時還能引經據典,很有深度。誦讀經典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在習作時還能引用或化用,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雋秀和富于哲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樣便達到了通過經典誦讀活動來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經典誦讀,提高人格修養
語文教學要遵循“文道統一”的原則,即在完成授課任務,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誦讀經典的目的也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這與語文教學的原則是相通的。
經典美文中包含有許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如“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等等。在誦讀經典活動中,可以運用經典名句來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如:“借人物,及時還,用人物,須時求,倘不問,即為偷”等名句,使個別行為差的學生受到教育。在教育學習懶散的學生時,運用“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名句,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在誦讀“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稱尊長,勿呼名,長者立,幼不坐”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文明禮儀修養也得到較大幫助。
“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詩文中這些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必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們在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時,也必將會自覺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實驗小學)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