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越
摘 要:班主任工作的對象是天真活潑、可塑性強的學生群體,所以班主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講究教育藝術,要以人為本,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藝術;效果
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班級來進行的,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要把班級工作做到自己期望的效果,班主任就要講究教育工作的策略,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這些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是班主任的教育藝術。那么,班主任采取哪些教育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我根據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點滴作了如下嘗試:
一、班主任要“愛”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
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心奉獻給他們。”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意識到班主任真心關心他,為他操心時,無論你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嚴厲的批評,甚至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相反,如果班主任對學生沒有愛,學生一定不信任班主任,即使班主任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效果,因為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經過學生情感的過濾或催化。如果師生之間沒有達成信任,學生面對班主任的教育無動于衷,甚至對班主任的教育產生反感情緒或對抗行為,這種情感上的抵觸是根本不能達到教育效果的。也就是說,若班主任給學生一塊冰,學生會給班主任整個冬天;若班主任給學生一束鮮花,學生會給班主任整個春天。
二、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班主任自身的建設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無形資本。要做學生靈魂的工程師,班主任要具備豐富的知識、超眾的能力、高尚的人格,從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使人敬佩的聲譽和威望。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其中產生的影響很大。班主任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自身就必須做出示范。
三、班主任要寬容“問題學生”才能逐步糾正他們身上的問題
“問題學生”是指在學習、思想、心理或行動方面存在偏差的學生。但他們未必是壞學生,因為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不要進行粗暴的批評或嚴厲的處罰,更不能歧視他們。學生犯了錯誤,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評或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粗暴的批評或歧視只能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甚至離家出走。班主任應該多給他們一點教導和關愛,懷著一顆寬容的心,耐心細致地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這樣“問題學生”身上的“問題”才能得到逐步糾正,直到徹底解決。
四、班主任批評學生要因人而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在批評學生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法,對癥下藥,這樣比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學生的效果要好。例如,對于豪爽的學生,宜言簡意賅,速戰速決;對于內向的學生,則不妨繞彎子,采取批評他身邊的學生達到教育他的目的。針對多血質的學生,班主任應采取高亢的語調和尖銳嚴厲的批評,可能會使學生受到震動,重視自己身上的“毛病”,從而改正缺點。對于抑郁的學生,班主任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批評他們,而要巧妙運用悄悄話和學生個別談話或用寫紙條的方式和學生溝通,使學生消除恐懼心理,慢慢接受教育,改正缺點。
五、班主任恰當而適時地表揚學生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表揚是班主任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它對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恰當適時的表揚不僅可以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激勵其進取和自信,而且還會對其他學生的思想行為起正面的導向作用。表揚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注意尺度,真實可信,應把握好時機,學生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適時適度地表揚。這就好像劃火柴,火柴剛剛劃著的時候,人們經常用手護著,因剛開始的火焰弱,經不起氣流的沖擊。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剛表現出的一點點進步的苗頭,班主任一定要好好呵護這一微弱的火焰。在課堂上班主任可以有意提出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一定能回答上,班主任就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一句表揚的話在學生心里引起的是積極效應,從此學生上課就注意聽講了,能積極配合教師上課了,作業也寫得認真了。由此可見,班主任的表揚是學生進步的最好催化劑,它猶如一縷溫暖的陽光照在學生的心田,能激勵學生積極向上,使學生形成良性循環,使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和學習都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探索其方法和規律,掌握各種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并進行創造性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才能為我們的祖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文榮.班主任角色:嚴師+朋友[J].現代技能開發,2003(10).
[2]姜立曄.關于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2012(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