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武雄
摘要 基于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的招生與就業情況,分析了農業職業教育就業率高的原因,總結了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困難的根源。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困境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職業教育;就業;招生;農業;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889-02
據《2013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底中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達90.4%,初次就業率僅次于“985”高校,就業率連續3年增長,自主創業者比例高于本科生,畢業后3年收入倍增[1]。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就業形勢喜人。據《高等職業院校狀態數據采集平臺》顯示,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畜牧獸醫、水產養殖技術2011~2013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見表1。但上述涉農專業近年招生情況不容樂觀,2011年報到人數分別為50人、90人、62人、76人、60人;2012年報到人數分別為52人、85人、60人、75人、55人;2013年報到人數分別為53人、85人、54人、72人、53人。從2008~2013年,湖南省高考錄取率分別為51%、67%、81%、86%、86.4%、85.3%,已連續4年錄取率過八成,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報到人數卻分別降低了17.2%、35.6%、32.5%、28.7%、36.1%。
農業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國家一直鼓勵、支持發展農業職業教育,近年來涉農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很好,但招生依然困難。如何破解農業職業教育高就業率下的招生困境值得思考。
1 農業職業教育就業率高的原因分析
數據顯示,我國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院校畢業生目前就業率達到90%以上,僅次于“985”,力壓“211”院校[2]。農業職業教育受益于國家一系列的“三農”政策,就業率一直居于領先地位。
首先,人才培養定位的不同導致了本科生和高職、中職生就業觀念的差異。一些大學畢業生希望找份體面的工作,往往在就業市場上“高不成低不就”。而高職、中職生認同自己的“藍領”身份,能吃苦,愿意在一線工作。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吃苦耐勞精神更強,學習意愿也較強烈,認同服務“三農”的就業定位。
其次,在專業設置方面,高職、中職院校跟市場結合緊密,不少學校圍繞產業辦學,與產業主管部門、勞動人事部門緊密聯系,與工業園區、企業深度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同時根據產業的發展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農業是根本,是國家基礎產業,農業人才市場需求旺盛。農業教育起步較早,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條件較好,能培養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近年因涉農專業招生困難,去農化辦學傾向明顯,造成農業人才斷層,具備農業生產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職業教育畢業生受到了社會歡迎。
2 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困難的原因分析
盡管就業火爆,但職業院校生源持續萎縮問題仍然突出,農業職業教育呈現“進口”“出口”冰火兩重天現象[3]。
首先,職校招生難深受“讀書考大學”的傳統觀念影響。目前國家通過減免學費和增加補助來吸引學生報考職業院校,但對發達地區和中產家庭的吸引力有限。目前中職學校90%的學生來自農村,但隨著農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家長認為,中專大專學歷顯得太低,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其次,職教生再教育受限,“后勁不足”。目前職教畢業生整體技術水平仍然偏低,要想成為技術過硬的高級藍領,再教育至關重要。但由于高校招生向普高生傾斜,中職高職學生升學比例受限,多數職教學生難以進一步繼續提升學歷和技術水平,職業教育往往成了“斷頭教育”。許多地方積極探索建立普、職融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試圖打通中職、高職、應用技術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歷教育通道,并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認證互通。2012年重慶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1.4萬人,比例達到12%,高職院校升入本科3 000余人。但受到整個政策環境的影響,受益面依然有限。
第三,生源不足。由于多數學校辦學經費主要來自于學生學費,生源減少,引發了各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某些中職學校為了搶生源,給初中校長或班主任老師高額回扣。每年的“生源大戰”大幅抬高了許多學校的運行成本,影響了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為了保證中職院校的生源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制定了“普高和職高大體相當”的招生政策,但這一招生政策在許多地區未能有效執行,不少地區普通高中還在擴招,大大擠占了中職的生源。本科院校擴招后,經過一本二本三本招錄之后,留給高職的生源非常有限,民辦職業院校招生更是難上加難。雖然有單獨和對口招生的政策和方式,但仍是杯水車薪。
農業職業教育更是因為農業人口減少、就業環境的艱苦性等,招生困難可想而知。
2.1 城鎮化背景下農業人口急劇減少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的農業人口近年已降至總人口的 43%以內,其中還有一半以上的老齡人口,18~35 歲年齡段的適合于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口更少。長期以來,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生多為農家子弟,農業職業教育生源的大量縮減,實質原因在于適齡農業人口的急劇減少。在生源不足,而本科院校仍在繼續擴大招生的形勢下,農業職業院校的招生形勢仍將嚴峻。
2.2 計劃生育背景下適齡人口逐步減少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自20世紀 80 年代開始實施以來,已有30多年時間,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出生的人口已開始步入社會[4]。據教育部及各省統計顯示,近年高考報名人數呈下降趨勢。2008~2013年,湖南省高考報名人數分別為53.4萬、50.8萬、41.3萬、37.8萬、36.3萬、37.3萬。高考生源伴隨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呈現出持續加速下降態勢。湖南省教育廳預測,直到2016年,湖南高考報名人數將持續徘徊在40萬人以下,到2018年才能恢復到2010年的水平。
除高考適齡人口逐步減少因素外,近年因就業機會不平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教育投入與產出回報不平衡等原因,農村學生的入學愿望持續弱化,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完全沒有意愿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特別是農業職業教育。另一方面,中學階段出境、出國留學機會的不斷增長,加劇了高考報名人數的下滑,大學仍在繼續擴招,由此帶來的農業職業院校“生源危機”,或將使中國職業教育招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職業教育需求降溫直接導致生源競爭激烈和招生工作面臨困境。
2.3 農業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
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3年高等教育招生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各省市均未完成招生計劃,尤其是專科計劃。在競爭激烈的山東省,專科錄取線只有180分,但最后一批征集志愿投檔時,有5.6萬個計劃,只投出不到3 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現了零投檔。安徽省高考專科招生首次出現大批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的情況,專科有近2.6萬個計劃“無人問津”,約占總的專科招生計劃的13%,后經過降分征集志愿,但仍有近3 000個招生計劃無法完成。上海可參加專科志愿填報的考生為10 929人,而專科總計劃數卻有11 680人,招生數大于計劃數,尤其是理科招錄比更是差幅巨大,理科可填報人數是3 648人,但計劃招生數6 945人,相差有3 000人之多。專科招生難已經成為了全國性難題。在這種招生形勢下,兼跨農業行業及專科層次的農業高職院校的招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2.4 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
“上學不種田,種田不上學”的落后觀念在某些農民頭腦中根深蒂固,很多農民送子女上學就是為了“跳農門”。而農業職業教育的根本就是服務“三農”,滿足農業、農村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可能使大批畢業生到城市就業,因此,農民不愿送子女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另一方面,現階段初中教學質量水平評價標準仍以合格率、優秀率和升入重點中學的人數為主要依據,這就促使初級中學朝著這個目標奮斗,忽視了對學生宣傳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教師干脆告訴學生,“今日你不好好學習,明日就去上職中”,把接受職業教育,特別是上農村職業中學當作是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一種懲罰,嚴重影響了學生投身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困境應對策略
雖然目前涉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高,但就業率并不能成為衡量教育發展成效的主要標準。普通高校就業率雖然不一定高于職業院校,但學生在就業質量和發展空間上遠遠好于職業院校。職業院校就業率高,但主要是一次性就業率,湖南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學生對口就業率只有85%,平均起薪每月在1 800元左右,工作流動性大,學生后續發展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還存在體制性障礙。
農業職業教育關系到我國農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和農業產業轉型調整升級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農業職業教育持續穩定發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和涉農職業院校的事情,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3.1 徹底改變“重普通教育、輕農業職業教育”的觀念問題 我國教育制度在普通學校、職業學校上存在等級性,形成了縱向層級差異,普通學校在招生、投入、重視程度上都優于職業學校,人們“重工輕農”觀念強,從而造成社會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偏見。要破除農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體制性障礙,首先就要讓我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從縱向層級差異轉向橫向類型差異,在招生、投入等方面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