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中國社科院最近發布《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3》,地方政府債務已達19.94萬億元,“須引起高度關注”。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曾驕傲地宣布,中國已經成為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一個國家。但這種“無債一身輕”的思路,其實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并不合拍。
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思路得到了糾正,政府對外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舉債,對內以發行國庫券的形式向人民借債,使經濟建設迅速邁上新臺階。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適度舉債對于國民經濟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
政府舉債的目的,更多地是為了推進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的開展,這些投資項目主要集中于交通、能源、電信等基礎性建設,并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路徑之上,政府舉債搞投資,成了“習慣性動作”。
但最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地方政府財稅收入在減少,但龐大的政府開支卻并沒有減少,這直接導致地方政府對地方債務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很多地方政府開出舉債的口子,其目的已不是為了投入某個投資項目,而是用來應付日常的財政開支。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地方政府的償還債務能力將形成嚴重問題,并最終倒逼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的債務買單。因此,嚴控地方政府債務,不讓地方債的口子開得更大,已成為目前經濟調控的一個當務之急。
地方政府債務之所以尾大不掉,關鍵在于政府在經濟運行中占有了過多的話語權,其行政權力不受制約,可以輕易地打開舉債的口子。因此,要解決地方債務龐大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積極推進政府職能改革,政府不再參與到具體的經濟事務之中。當政府職能轉變以后,特別是打開某些投資領域的準入空間后,基礎建設投資可以按市場化的準則更順利地推進,政府也可以從這種債務負擔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財力投入民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