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卓倫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確立,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的宏觀經濟體制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原有的物資供應也從國家統一劃撥和集中采購向多種形式并存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文章以此為視角,首先分析了傳統物資供應管理的內容及存在的問題,討論了市場經濟場域中企業物資供應模式,最后從成本、效益、能力利用等方面探討了企業物資供應的績效評估問題。
關鍵詞:現代企業;物資供應模式;績效評估;市場經濟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國的經濟形式和各類物資的供應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市場經濟也不斷趨近于多元化和豐富化。更持續、高效、安全的物資供應正在成為市場經濟的主流,追求低成本、高收益,通過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物資供應,成為現代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一。
一、傳統物資供應管理的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物資供應管理的內容。通常,傳統物資供應管理具體包括下面內容:首先是企業內部業務。而企業內部業務具體包括計劃、供應以及存儲3個環節,通常這些內容之間具有一定聯系。根據企業傳統的內部分工組織形式,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物資供應管理根據職能分工一般會設設置計劃、采購、驗收、儲存、核算、用料審批、消耗考核以及統計分析等各個部門進行管理企業規定的業務;其次是企業內部的上下級間業務。通常企業內部上下級間業務具體包括企業物資計劃的提報、企業計劃物資的采購、企業采購物資的配送以及料款內部結算等不同部分;其三是企業間的業務。往往企業間的業務包括需求方采購訂單的形成與應收賬款的管理;而供應方根據采購訂單組織貨源、發送物資以及結算款源等各個環節,通常這些環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二)傳統物資供應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傳統物資供應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流程長、環節多以及成本高。由于受一直以來的計劃體制的影響,企業僅僅注重生產供應,從而對企業的效益與服務重視度不夠;其次是信息管理落后,存在重復作業,企業物資內部管理溝通遠遠不夠,最終致使企業內部信息不可以共享,使得企業物資儲備不可以合理進行調配。由于不同地區信息化建設進度不一樣,不少地區企業單位依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3-5];再次是企業管理決策分散,商流不同環節聯系不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物資集中管理的統一性與有效性,導致企業供應系統中的業務流程不流暢;最后表現為流程不暢,資源配置非常不合理。因為供應流程的影響,企業在供應管理中不可以全面利用各地的資源。
二、市場經濟場域中企業物資供應模式
(一)創新的物資配送模式。所謂物資配送通常是指企業物資部門根據用戶要求與生產進程,通過對貨物的數量、種類以及規格展開配備和加工,進而通過定點、定量與定時送到客戶規定的倉庫或者生產現場[6]。物資配送是物資流通到社會化、合理化以及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要增強隊伍素質,這種新體制運行的突出特征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企業庫存總量,進而提高了物資的流通與資金周轉速度,使得企業物資工作不同環節均進入高效率與快節奏狀態。因此,物資工作職員要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條件,解決好物資流通經營,一定要學習與了解市場經濟知識,要掌握市場營銷技巧與芳芳,一定要整頓隊伍,改革員工薪酬分配方法,能夠強化利益激勵體制。
(二)物流平臺的信息化模式。企業一定要組織人力與物力按照供應鏈管理思想建立和礦區現代物流模式相結合與相適應的物資供應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和上游的供應商能展開高效的信息交流,企業的供應部門各單位與使用單位庫存資源能夠實現查詢共享,做到計劃編制和申報,可以平衡利庫,搞笑的出入庫管理,企業的準入商資源庫,采購以及供應價格的監督管理等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管理實現,可以完全保證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全面反映物流資源數字化信息平臺的功能。
(三)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和準時采購模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可以將物資大市場作為依托,進而實現企業供應商管理與庫存管理的逐步改革。企業應該召集與吸引各大供應商入駐大市場,這樣可以使企業和各供應商的關系從以往的普通買賣關系轉換了一種嶄新的、合作性的與戰略性的聯盟性關系[7]。讓企業物資供應的貨源與質量有更加可靠的保證,使得企業變自己存儲為代儲代銷,進而使供應商的庫存可以作為企業自身儲備的一部分,真正可以降低儲備資金的占用。
(四)流通和管理的分離模式。我們發展市場經濟,一定要遵循商品經濟的一般發展規律,一定要讓生產資料反映其固有的商品屬性;一定讓相關物資部門恢復其獨立產業的地位與流通作用。而煤礦物資供應企業作為物資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讓其回歸商品經濟的大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活力,同時還可以作為整個流通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煤礦物資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將流通和管理兩種職能徹底分開,通過這樣可以有利于煤炭企業轉變經營機制。現如今,我國煤炭企業正在開展內部改革,主要通過把生產服務和生產進行分離,將物資供應部門逐步分離出來,將其推向市場,作為專業流通企業的一部分。
三、市場經濟場域中企業物資供應的績效評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物資供應的績效評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成本評估。企業通過完成特定運作目標所產生的實際成本與費用是反映這項活動績效的最直接與重要的指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包括:制造費用、通訊費用、運輸費用與總庫存成本。其中,制造費用是指供應鏈產品的制造費用;通訊費用是指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通訊成本和供應鏈信息系統開發和維護成本等;運輸費用是指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運輸總成本;而總庫存成本是指供應鏈成員企業在在產品、產成品庫存成本與節點企業之間在途庫存成本;其次效益評估。效益評估是指完成特定運作目標所實現的成果。該評估具有突出性與代表性的指標包括利潤與經濟增值指標[8]。其中,利潤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供應鏈的總利潤,而經濟增值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供應鏈的總稅后利潤在減掉資本成本之后的余額;最后是能力利用評估。該評估是指為完成特定運作目標對相關制造、運輸以及倉儲等設施與人力和庫存等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行評估。能力利用評估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包括:生產率、固定資產效用比率以及庫存周轉率等指標。其中,生產率體現了資源轉化為產出的效率,一般采用產出和投入資源的比例來計算;而固定資產效用比率體現了各種固定設施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取得的銷售收入和固定資產的比例來計算;庫存周轉率體現了物資的周轉能力,通常用耗用量和庫存量的比例來計算。
四、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和當前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物資供應管理體制,通過該體制可以增加物資工作中的透明度,可以對物資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監督,最終實現提升儀器設備投資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毅. 煤炭企業物資供應管理模式的創新[J].中國外資,2011(1):166.
[2] 王瑞啟. 企業信息化對傳統物資供應管理模式的影響[J].鐵路采購與物流,2013(11):95-96.
[3] 丁偉杰.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煤礦物資供應體制淺議[J]. 內蒙古煤炭經濟,2012(2):12-13.
[4] 楊麗萍. 物資供應過程中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問題探析[J]. 經濟論叢,201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