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峰
摘 要:資源競爭的時代正被以科學技術競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所代替。人力資源尤其是創新型人力資源的作用將愈益凸顯。強化人力資源管理以應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關鍵詞: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
一、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作用
1.人力資源開發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作用。人口雖然是一種經濟資源,但這種資源不是一種自然的僅供利用的資源,是需要加以開發,可以不斷提高其品位、質量的特殊資源。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與品位,是一種內涵型開發。大力普及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這種內涵型開發的根本途徑。人力資源的開發,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教育的功能,取決于教育的水平及質量狀況。教育能喚醒人們沉睡的需求意識,通過教育手段和途徑使人們真正認識自我的價值,認識到生活的內涵和作用,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趨勢及人們追求的目標設計自我,這種需求的覺醒是社會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是內在的動力源。認真把握人類自身需求的內涵及變化,是人類自覺地致力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2.人力資源開發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者的統一,它取決于社會活動的主體,即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態度,提高人的素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有利于推動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我國人均資源短缺,資源緊張狀況勢必長期存在,資源開發利用應采用節約型模式。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省資源;另一方面,資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變為集約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相當普遍和嚴重,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勞動力素質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相適應,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勞動者素質,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3.人力資源開發在國際競爭戰略中的作用。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還不適應,突出表現為: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現代化建設所急需的高、精、尖、復合型人才短缺,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體制和文化環境存在缺陷,人力資源的潛在優勢還沒有轉變為現實的人才優勢。如何把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發展的優勢,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所必須解決的重要理由。
二、人力資源受經濟增長影響理由分析
1.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1)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伴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新興人才不僅要面對隨時代變化的復雜環境,還要能夠專有所長,解決突如其來的難題。這使得人才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視,高素質人才對管理的標準必定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主體加大管理的深度與廣度,創造新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使高素質的人才受到更加豐厚的物質待遇和更為人性化的人文關懷,這種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轉變體現了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知識的增長、積累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才的職業視野、知識結構與傳統人才相比有較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必定是管理機制的大幅度轉變。(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人力資源配置產生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人力資源的配置格局必須有所轉變,人力資源的配置更需趨于平衡。人們關注的不僅是挫敗競爭對手而獲得商業利益,更多的是如何與競爭對手共存、共贏、尋求多方合作與發展,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以推動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
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就業機會的影響。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資源有機構成提高,生產單位產品所耗用的活勞動減少,必定是資源替代勞動力。二是對就業形式的影響。隨著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生產工具和工藝體系的不斷革命,特別是自動化和制約技術裝備的廣泛采用,高新技術行業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需要生產中腦力勞動者的比重,以及在勞動者的生產勞動中腦力勞動消耗的比重有明顯的、急劇的增加,生產中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和熟練技工的比重日益增大:三是對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實質上是專業分工的細化和產業集聚的過程。
3.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求不同的人力資源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人力資源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分析理由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還應該具備團結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和適應能力等。這些客觀要求迫使人們必須樹立長期的、終身學習式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不斷地調整開發內容與方向,轉變和更新自身的人力資源結構,以全面發展為宗旨,適應復雜多變的動態環境。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人也在促使經濟增長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轉變。這一轉變離不開持續性的人力資源開發理念。持續型的開發理念,則意味著長遠的眼光、功于后代的思想。
三、人力資源發展倡議
1.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以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充分保證基礎義務教育公共資助的前提下,政府應堅持人力資源投資市場化與公共教育投資重點化的政策取向,各級學校應根據經濟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培養模式。加大培養創新型人力資源的力度。培養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公共教育政策的支持重點。由于基礎學科研究、高尖端技術研究領域的知識創新等,對社會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效應,能夠使社會的新知識或新技術得到增長,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公共資助來糾正市場失靈,比如讓公立高校擔負精英教育之責。在當前義務教育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轉變單一的政府辦學體制,積極推動教育投資多元化,使教育改革和發展朝著多種所有、多種辦學形式的方向邁進。政府要不斷優化人力資源作用發揮的環境。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規范文憑管理制度,提高文憑的含金量,充分發揮其篩選和識別作用以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2.人力資源開發是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和資源分配。人力資源開發價值與資源的分配性涵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的人財物的分配;二是人力資源本身的配置與利用。不僅如此,人力資源還可導致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收益遞增。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開發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企業的關注與重視。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是每個企業面對的首要理由要形成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的動力,需從兩方面人手:一是培養員工的自我開發意識。二是培養企業主和管理者對人力資源開發動力形成的引導習慣。
3.注重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如人力資本是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形成的,強調以某種代價獲得人的勞動能力,而付出的代價會通過對人力資本的使用,獲得更大的價值回報。人力資源這一概念強調人必須經過開發而形成一定的能力,要充分挖掘人潛在的各種勞動能力,并將這些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人力資本是對自然人力資源進行投資的凝結,是技術和知識的人格化,強調的是人的各種能力外化的過程。人力資源是一個宏觀的、概括性的范疇,通常指單純的自然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側重表達人力的實體形態或數量方面的規定性。而人力資本強調投資收益回報、價值增值、所有者權益和人力的個體素質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積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新成.基于經濟增長方式的人力資源開發淺析[J].特區經濟,2010.11.
[2]王定安.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變化及發展趨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