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發達經濟體普遍采用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時,中國的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更偏愛于貨幣供應量。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探究中央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原因。本文首先從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等標準分析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最為中介目標的優劣性,接著從當今金融市場的現狀分析兩者的適用性,并從中國的具體經濟情況說明二者的差異性。最后得出在中國特殊的經濟背景下,我們仍適應于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關鍵詞】貨幣 貨幣政策 中介目標
一、作為中介目標的標準
鑒于貨幣政策工具本身并不能作用于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它既不能直接拉動經濟,也不用直接抑制通脹,而只能通過影響一些中間變量,如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來影響消費、投資、供給、需求等變量作用于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選擇適當的中介目標來反映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作為中介目標,必須滿足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
(一)可測性
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每月對外公布的可以衡量的量,通過和前幾個月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化。利率雖然也是由銀行每天對外公布的,但是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國真實的利率水平,目前銀行外的借貸占市場總借貸的比例不斷上升,且一些民間借貸缺乏政府的監管,利率高漲,這使得真實的利率水平難以衡量。
(二)可控性
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來決定的量。由于中國商業銀行獲取資金來源的渠道有限,且主要靠吸收居民存款來獲得可運用的資金,這樣中央銀行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直接減少商業銀行的可放貸金額,從而控制貨幣供應量。對于利率,可以通過監管部門確定基準利率和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的上調幅度,但是沒辦法控制銀行體系外的借貸利率,而這部分利率恰恰是需要控制的,因為它們對貨幣政策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
(三)相關性
貨幣作為購買的手段,貨幣供應量直接構成社會的總需求,因此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化和通脹程度的變化息息相關。利率作為獲得資金的成本,在中國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并不明顯,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低于通貨膨脹率,這就導致了提高利率不能帶來儲蓄存款的增長,即不能減少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率對投資的調節受制于投資回報率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國的投資回報率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這就意味著即使調高利率,可能也不能減少投資額。這樣,利率無法通過消費和投資這兩大支出對社會的總需求產生影響,故不能對抑制通脹產生明顯的效果。
二、金融市場的現狀
貨幣政策工具必須通過金融市場作用于中間變量,再通過中間變量影響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對中介目標的選擇相當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從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標的傳遞效果,一般來說,金融市場越發達的國家越愿意選擇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相反,金融市場發展較弱的國家愿意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而我國由于金融市場化程度低,創新能力弱,決定了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
(一)金融市場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市場化程度仍較低,各種指標不能真實的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態,利率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年,我們一方面面對著居民儲蓄存款的下降,一方面面對著中小企業融資難進而轉向民間借貸的現狀,從最簡單的供求理論進行分析,就知道貨幣資金這種商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理應提高基準利率水平,但是中國的加息卻往往顯得縹緲無力,這說明了貨幣資金的定價出現了明顯的失衡。之所以出現上述這種現象,源于中國的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即利率不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必須受制于有關管理當局的限制,因此決定了利率不能作為中介指標。
(二)金融創新程度低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創新程度低。隨著中央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金融市場并沒有對此做出反應,既沒有開發出新的金融工具代替貨幣及貨幣等價物的流通來隱形增加貨幣供應量,也沒有研究出新的金融策略來加速貨幣的周轉速度從而提高貨幣的供應量,結果造成了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率的持續下滑,直接造成了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的降低,物價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可見,由于金融創新的欠缺,使中央銀行能夠有效的控制貨幣供應量,并最終影響政策目標的效果。
三、中國的經濟特殊性
任何一項政策的選擇都要考慮到對宏觀經濟目標的沖擊,中介目標的選擇也受制于此。如為控制通脹,中央銀行緊縮銀根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既可以通過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來減少貨幣供應量,也可以提高利率。具體選擇那種中介目標,要考慮中國特殊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國際經濟形勢。
(一)對出口的沖擊
根據凱恩斯的需求理論,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為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中國由于內需不足,主要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中國近年來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但中國出口的產品科技含量水平低,出口企業規模小,主要靠低廉的產品價格來爭取市場。而如果提高利率,則直接影響出口企業的融資成本,成本上升,必然造成其產品價格的提升,這對拉動中國的出口是不利的。此外,由于當今美國經濟還未從金融危機中完全復蘇,歐洲面臨債務危機,日本遭受大地震的沖擊,面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低迷、需求下降,中國的出口面臨嚴峻的形勢,中國政府不允許再通過提高利率來打擊中國的出口,相反,貨幣供應量對此的影響就顯得較為間接。
(二)對抑制通脹的效果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國的利率水平對全球資本的流動產生重要影響。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利率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如果選擇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脹,那么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利率差異就會導致外國資本的內流,從而增加外匯占款,削弱抑制通脹的效果。與此同時,如果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調節的量,則可以有效的降低需求,控制物價。由于利率的調整對經濟的沖擊性大,對政策的效果進行削弱,那就不能大幅度的調節利率來抑制通脹。
四、中介目標的最終選擇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從評價中介目標的基本標準看,還是考慮到當今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和特殊的經濟狀況,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都具有優異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就不用考慮利率,實際上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是息息相關的,只是由于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中央銀行實施的貨幣政策無法將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同時進行控制,即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不能同時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參考文獻
[1]范立夫著.金融創新下的貨幣政策[M].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06.
[2]黃安仲著.中國經濟轉型時期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M].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09.
[3]于輝著.中國貨幣政策效率分析[M].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08.
[4]鐘海英.試論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商,2013(22):184—185.
作者簡介:王瑩瑩(1992-),女,漢族,吉林東遼人,就讀于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