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樂全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都離不開閱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智慧都是在閱讀中熏陶、浸染而獲得的。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大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可見,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看看現在的小學生,喜歡讀書的人并不多,那么,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呢?以下是我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閱讀心理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如果孩子們在這個時期能夠誦讀一定數量的經典、名著,接觸一些現代、當代的優秀作品,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和思想資源,對于其今后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當前在應試教育急功近利的影響下,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攀比下,閱讀成了功利閱讀,枯燥、機械的技巧訓練正吞噬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網絡、電子游戲等“快餐文化”大量地擠占了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因此,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心理。良好的閱讀心理是提高讀書效率、保證讀書效果的重要條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通過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興趣?!彼^:“寧靜以致遠”,就是最好的讀書心境,在閱讀之前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書香濃濃的讀書環境,讓他們的心“靜”下來,讀書的內在需求就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書是知識的海洋、智慧的結晶,好的書籍,可以給人啟迪、感染、激勵。課外閱讀不應帶有功利性,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擴大知識面,不是為了攀比而說我的孩子讀了幾本書,而要讓學生真正明白:閱讀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鍛煉思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將來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學生只有明確了讀書的目的才能更好地記憶和思考,閱讀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內部需要。
二、選擇適合的閱讀內容
歌德告訴我們:“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講話。”可見,只有引導孩子讀健康有益的書才能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但是小學生年齡還小,他們自己不懂得選擇哪些書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書是不適合自己的。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一直在積極地為學生推薦各種有益的課外讀物,可我們卻忽視了學生應該讀什么書的問題!但現在的課外閱讀為應試而讀則更為明顯一些,許多家長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把作文選、作文輔導用書當作孩子最好的讀物,孩子們成天被五花八門的作文書包圍著,真是苦不堪言。所以,在這樣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就渴望讀一些輕松休閑的圖文來調節情緒、放松自己。于是,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孩子堅持課外閱讀、愛不釋手,可他們手中捧著是卡通漫畫、通俗故事、流行雜志等,這種感性化、淺層次的閱讀,占據了孩子許多課余時間。現在兒童課外讀物應有盡有,但如何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讀物呢?我認為可以分層次進行推薦。第一層次為低年級的學生,低年級的孩子認知和閱讀剛剛起步,所以適合向他們推薦簡單的童話小故事和漫畫為主。如:《父與子》《三毛流浪記》《小紅帽》等,讓孩子在童話的世界里自由飛翔,愉悅了童心,開發了孩子的想象力,感知童話中蘊含的真善美。第二層次為中年級的學生,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向他們推薦的圖書可以是《寄小讀者》《教孩子學會感恩》《動物怎樣過冬》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和科普讀物,用來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第三層次為高年級的學生,向他們推薦的圖書可以是《三國演義》《魯濱孫漂流記》《偉人小時候的故事》等兒童文學和名著,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我們一直提倡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想方設法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然而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虼?,我們要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這是提高課外閱讀效率的前提和關鍵。首先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讀書的時間。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讀書計劃,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說每天總閱讀時間不少于半小時或一小時,嚴格遵守計劃并長期堅持下去。其次要讓學生明白讀書也要講究閱讀順序。讀書一般先看封面,接著看內容提要,然后是目錄、扉頁,最后逐頁閱讀,邊看邊想,整本書看完了還要理清條理,掌握中心思想,最后還可以寫寫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第三要講究閱讀方法。閱讀不同的書籍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常用的閱讀方法有選讀法、精讀法、速讀法、摘錄批注法……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要有所改變。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閱讀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第四閱讀不能囫圇吞棗,要有所領悟。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善于思考,不懂就問;要和聽、說、寫相結合;更要持之以恒。
總之,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是一項艱巨而又長遠的任務,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點點滴滴地滲透,做到潤物細聲。我堅信,只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課外閱讀一定會成為語文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