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
現在一直在提“減負”,事實上對于學生來說,“負擔”不只是課業(yè)之“負擔”,更有學習心理之“負擔”,如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原理晦澀、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條文繁瑣冗長,于是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厭學的局面。我們在提倡“減負”時,往往只簡單地想到要減學生課業(yè)之負,而對其心理之負擔往往忽視。學生每天要在課堂上坐六七個小時,甚至還要加上早、晚自習等。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呆板,語言枯燥無味,只一味地往學生的腦袋灌輸知識,把它當作盛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心理負擔必然極重,對學習就會感到厭倦,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一堂生動活潑的課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愉快的享受,那么一堂呆板枯燥的課對學生而言則無疑是一種痛苦的精神折磨,學生只有在下課后才會感到如釋重負。假如真是這樣,作業(yè)再少,“負”也未必能減下來。所以,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藝術,要使每堂課都給學生新的感覺,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對教師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參與意識,使學生樂于學習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是內因;教師是主導,是外因。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教師愉快地教,學生專心地學。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愿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為此,在教學中,我常常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課的學習中,我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滿18周歲,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讓其他同學斷定這些角色中,哪些具備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開展“競選班長”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不注意聽課、做小動作、瞌睡等情況。怎樣處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1.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和贊賞,給予朋友般的鼓勵,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地學習。
2.當學生上課走神時不要批評,用暗示、提醒,或是通過扼要提問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學生對問題答不上來或答錯時,不要訓斥、冷淡,應耐心啟發(fā)、誘導并鼓勵學生答對為止,幫助他們消除心理負擔,進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4.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促使學生知難而上,積極進取,在克服困難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二、充分運用學習正遷移規(guī)律,達到“輕負擔,高效率”的目的
1.注重強化新知識的生長點,形成遷移動勢,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思維處于積極主動、定向有序的興奮狀態(tài)。如在教學“封建社會的興衰”時,我們可以先復習一下“奴隸社會的興衰”,可以仿照分析奴隸社會: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奴隸制的剝削和壓迫,奴隸制的滅亡這幾個方面來看。即從產生—發(fā)展—滅亡來了解封建社會,這個過程會有什么規(guī)律?由于學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規(guī)律,在這樣一種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中,學生的能力自然會得到發(fā)展。
2.要善于揭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思想品德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新知識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在教學中,新舊知識的連接揭示得越充分,越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如在講“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說明什么問題?”時,我們可以聯系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說明奴隸制的建立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并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說明奴隸社會取代原始人類歷史的一次巨大的進步,封建社會同樣如此,從而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作了溫習,加以靈活運用。
3.貼近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歷的實際情況等,在教學中舉適當的事例,便于學生更清楚、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我們講奴隸社會的殘暴剝削和壓迫,可以讓學生聯系看過的電視《封神演義》來了解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講封建社會時可以聯系電視劇《康熙帝國》《雍正王朝》等歷史故事來了解封建社會的有關政治制度,那么學生就可以把知識遷移,從而更明了課文的內容。
三、結合具體情況,科學進行課堂評價
每堂課教師都會對學生就相關的課文內容進行提問,學生對這一件事也是感到頭疼的,總希望老師不要叫到他才好,也就是說他們對課堂提問有一種緊張害怕的心理,這也會成為他們的一個負擔。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藝術地進行評價。這樣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內在潛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對于多次在課堂提問中回答不上來的學生,教師不能動輒就是批評責罵,并翻學生的舊賬、揭老底,這樣會使學生緊張、厭煩的心理壓力增大。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第一次挨批評時,厭煩心理并不大;但第二次厭煩程度倍增;如果再來第三次批評,厭煩心理有可能幾何呈倍數增加并產生反抗心理、厭學情緒,因此要用溫和的手段,避免過于嚴厲的對立性批評,要使他們感到溫暖。教師像太陽一樣,把溫暖灑在每個學生心上,讓他們感到溫馨舒暢,這樣會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在新課講解過程中,對發(fā)言積極、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你很會動腦筋”“精彩極了”等表揚;對思維遲鈍、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則可采用“不要怕,大聲些”“回答正確,掌聲鼓勵”等語句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如,在鞏固練習時,對解答正確,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學生,教師可給予“你的作業(yè)真漂亮!”等評語;對練習出錯的學生,則說“再來一次,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如果這樣進行評價,學生就會覺得老師重視自己,對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學習的動力,“負擔”就減下來了。
“減負”,尤其是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壓力,讓學生自己愿意學習,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