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是我國在人民幣沒有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賬戶并未全部開放的情況下,允許我國投資者投資境外市場的一種暫時性制度安排。作為一種權宜之計,QDII為我國投資者提供了投資于境外市場的機會,當然能夠利用各國發達的證券市場,以分散風險及獲取更高收益。然而,在QDII的表現來看,并不是特別理想,甚至一度出現過負收益率,這直接導致了QDII產品銷售困難重重,這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無關系,但是相關人員對QDII風險認識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將著重討論我國QDII投資風險問題及QDII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QDII 資產配置 風險管理
一、QDII概論
QDII作為一種暫時性制度安排,它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個投資渠道,其目的是讓國內投資者直接不受管制的參與國外市場,從而獲取全球市場平均收益。2001年,香港政府提出QDII,其目標是將大陸資金引入香港市場,激活和發展香港金融市場。在沒有開放資本項目的情況下,合格境內機構吸收投資者資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以取得國際投資的相關收益,這種制度的引入,在與境外機構的合作中,可以學習借鑒海外先進的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從而有效提高我國投資者的資產管理水平,更好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QDII產品主要有銀行系QDII、保險系QDII及基金系QDII,三個系列的差異主要由一些幾點:第一,銀行系在銀監會發布新規后,收益率顯著提高,風險收益為中等水平,但是認購門檻很高;第二,保險系一般沒有個人投資者參與;第三,由于基金系可以完全投資于國外股票,所以其收益和風險都高于銀行系,但是其1000元起步的購買門檻顯然低于銀行系。
我國首支QDII基金由華安基金與雷曼兄弟共同推出,允許投資國外債券、股票等產品。2007年7月5日,《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實施,其對QDII在資金募集、投資運作、信息披露、準入條件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規定,成為我國QDII投資的比較完整的規則體系。盡管目前中國對海外投資的限制還未完全放開,但與國際市場接軌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QDII的出現無疑會使國內投資機構和投資者更加成熟和國際化。
二、QDII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及實證分析
(一)QDII海外投資風險及管理
由于境外投資環境復雜易變,投資者面臨更大的風險也就是不可避免的,根據國際通用慣例,QDII海外投資主要面臨以下幾種風險:第一,市場風險。是指金融產品價格變化引發的投資者損失的風險,又包括利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匯率風險等;第二,信用風險是指在QDII投資中到期時一方不能支付本金或利息而導致另一方損失的可能性,例如次貸危機的發生;第三,法律及監管風險。各國的制度安排等不盡相同,海外投資者由于受到各地區政策法規、經濟發展等情況的限制而面臨的投資不確定性;第四,國際風險,主要表現為一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大小。
(二)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關于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關系,我們得出的總體結論是:資產配置品種越分散,投資風險就越低,即“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在地域選擇上,既不能完全投資于發達國家,更不能全部關注與發展中國家,而應該在全球領域整體配置,已達到降低風險保持收益的目的。在金融投資領域,風險分散是指將投資資金分配在盡可能多的資產上,要求是相互之間關聯性比較低的資產構成投資組合,以此達到充分分散風險的目的。而如此做既不會降低收益,又會最大限度的避免風險。全球金融市場的復雜性盡管相對于我國國內市場來說大大提高,所以從某種層面上來看,我國投資者所面對的潛在損失風險也將急劇增加,但國際金融市場作為一個投資者可以充分使用各種手段來有效進行風險控制和管理的場所,其作用不能小覷。在目前可利用的種種手段中,分散化投資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投資策略,一般來說可以進行市場的充分分散化投資,例如行業的分散化亦或是投資品種的分散化等操作。從實際上說,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中,組合產品當然比選擇產品更為重要,而管理風險也是比規避風險更加有效。
(三)以資產價格風險為例進行的資產配置管理分析
QDII海外投資所面對的風險主要就為市場風險中的利率、匯率和資產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和國家風險。其中,信用和國家風險可通過標準評級方法評判的優質資產進行選擇,面對不斷擴大的QDII業務,利率和匯率風險也影響較小,而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中,由資產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日益重要,因此我們以資產價格風險為例進行資產配置的管理分析。
依據資產組合投資理論,把資本投資于關聯程度較低的各種證券能夠在要求的收益率上更有效地阻止非系統性風險,從而拉低總體風險,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不同公司一并受到該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周期以及政策變動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所以,不同證券的收益在同一個國家其關聯性是非常大的,分散化的手段、有效的國內資產組合即使可以把不同公司所有的非系統性風險抵消,但是對于本國公司所共同面對的風險是無能為力的。目前的我國股市就存在不小的系統性風險且基本沒有避險工具,本國公司面對的系統風險不能由有效國內資產組合消除,QDII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同國家特有的系統風險,從而實現風險既定收益的最大化。
為了更好的分析我國QDII投資配置狀況,筆者選取2003年4月至2013年4月每月的香港恒生指數、上證指數、MSC工新興市場指數和MSC工發達市場指數數據為樣本。不考慮分散風險時,根據樣本數據,計算了2003年3月到2007年3月中國香港、中國大陸、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各市場的夏普比例,計算結果分別為0.301、0.129、0.25和0.29,而且得出發達國家之間的比例相差較大。加入風險分散因素時,依據資產組合理論,我們計算了各個市場收益率之間的相關系數,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達到了0.9的相關度,中國香港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分別為0.81、0.86,其他的徘徊于0.5左右,值得關注的是發達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相關系數僅有0.41。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要想通過風散化把各個國家的系統風險抵消,就選擇證券收益之間相關程度較低的組合,從而可使在回報確定時風險最小化。
結語:QDII這種過渡性安排在帶給我國投資者分享國際收益的同時,其本身在資產配置時可能面臨風險也不容忽視,只有相關程度較低的充分分散化的組合才有可能抵消各國部分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黃瑞玲,黃忠平.“QDll收益與風險”.《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5期.
[2]吳曉.“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QDn產品的匯率風險及其規避研究”.《金融經濟》,2007年第24期
[3]張春波,王昊.“QDll的風險和收益淺析”.《煤礦現代化》,2008年第5期.
作者簡介:張旭(1989-),男,漢族,山西侯馬人,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資本市場金融穩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