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磊
一個渴望的眼神,一個不變的承諾,一個美麗的夢想
1995年春,一位老人在湘潭縣歇馬鄉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行,他叫趙在和,去年剛從縣文化館退休。本該在家頤養天年的他,主動申請,當起了“義務聯絡員”,自費深入全縣最偏遠、最貧困的山區開展“一幫一”教育扶貧活動。這次,他要去的是,海拔900米,有湘潭縣“青藏高原”之稱的頂峰村。
進了村后,眼前的景象,讓他大為震撼,此時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中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小山村似乎是與世隔絕一般,面貌簡陋,沒有一棟紅磚屋,沒有一輛自行車……
在村長家,趙在和得到了熱情地招待,他們聊起了村里的情況,村長介紹說,這個不足1000人的小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至今沒有通電,沒有一臺電視,沒有一部電話……談起教育,村長搖了搖頭,“難!! 很多小孩根本上不起學,比如我們村有名的貧困戶王鐵柱,家里負債累累,唯一的女兒現在十歲了還沒讀過書。有很多次,大家看到她在學校外面張望徘徊,便問她想不想讀書,她總是不肯回答。其實我們都知道,她是怕說了之后,她父親因為無力供他上學而感到內疚!唉……”
趙在和坐不住了,“走,去她家看看。”
“老趙,你走了一天的路,先吃頓飯,休息一下吧!”村長勸道。
“不,現在就去。”趙在和的倔脾氣又犯了。
王鐵柱正在家做飯,看到村長帶客人來了,連忙招呼坐下。趙在和環顧了一下四周,家徒四壁,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那個小女孩蹲在屋里的角落一邊逗狗,一邊好奇地看著兩位客人。
“小孩叫什么名字啊?”趙在和問。
“王英枝,大家都叫她細妹子。”王鐵柱回答道。
“聽說她還沒上學啊?”趙在和又問道。
王鐵柱低下了頭:“女孩子讀什么書。”
“鐵柱啊,現在時代不同了,沒有知識怎么行呢,你看外面的小孩哪個不讀書識字,你可不能守著舊觀念耽誤了細妹子啊?”趙在和勸道。
王鐵柱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人家,其實你說的理我也懂,只是家里實在……”
趙在和招了招手,把細妹子叫到身邊,問道:“你想讀書嗎?”
細妹子看了趙在和一眼,露出了渴望的眼神,但隨后她又看了看她爸爸,低下了頭,一行熱淚流了下來……
是夜,趙在和沒有睡著,不是因為高山地區難耐的氣候,而是因為他對細妹子的承諾:“只要你愿意讀書,不論是上小學、中學、大學,爺爺都會一直幫你!”其實,這個鄭重的承諾,不只是針對細妹子,也是針對更多讀不起書的窮苦孩子。從那時起,趙在和心中就有了一個夢想: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讀得起書、上得了學!
說盡千言萬語,費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
趙在和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那時他的退休金只有933元,是夫妻倆的全部生活來源,跟老伴商量后,他每月拿出333元用作扶貧助學活動經費。這筆錢幫助了不少學生,但面對越來越多的求助,趙在和漸漸感到有些吃力,于是,他毅然走上了募捐助學的道路。這條道路不好走,用他自己的話講是“說盡千言萬語,費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但是面對艱難險阻,他從不畏懼,他自有對付的辦法:
首先,他臉皮“很厚”。一次他去某企業給貧困學生募捐,企業老總不冷不熱,一擺手道:“你先等著吧,我現在有事。”這一等就是四五個小時,沒人搭理,沒人泡茶,直到老總吃完午飯,回來居然看到趙在和還在,驚奇地問:“你怎么還沒走?”趙在和微笑道:“你讓我等著,我當然要等。”老總瞬間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不但馬上在捐款單上簽了字,還給每個學生額外多批了150元的生活費。
再者,他非常“摳門”。從湘潭到長沙有車直達,但他不坐。因為他算了一筆賬,轉四五趟公交去長沙,可以省下十幾元錢。天冷的時候,他一把年紀站在公交站牌下,寒風嗖嗖,凍得鼻涕長流,但一想可以省錢,他忍了。當然,省下來的錢,老規矩:捐。
另外,他非常“較真”。因為善款畢竟有限,為了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他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要親自核實。于是,常常看到他坐車、騎車到非常偏遠的鄉村了解情況,由于山路陡峭,他好幾次都被摔傷。有人勸他:“差不多行了,何必非要選出最貧困、最亟需幫助的學生呢?”趙在和的回答是:“別人把錢給我,是對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些好心人!”
不自滿,不計滿分,不做曇花一現的人物
隨著慈善事業的擴大,趙在和開始得到關注,先后獲得“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首屆湖南慈善獎”、“湖南省十大新聞人物”等各種榮譽稱號。同時,一些雜音也開始傳來,有人不解:這么辛苦為的是什么?有人質疑:是不是打著慈善的旗號詐騙?有人譏諷:瞎折騰,沽名釣譽……
趙在和沒有過多的去和人爭辯什么,問多了,他只淡淡說一句:“我是黨員。”他更多的是付諸行動,每一筆賬,他都有詳盡明細,即使是再挑剔的人,看了他的賬目,也都無話可說。
趙在和今年八十多歲,已是耄耋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但他絲毫沒有放下手頭工作的打算,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對自己的工作不自滿,不計滿分,我不做曇花一現的人物,只要頭腦清醒,只要腿還能走路,只要眼睛看得見,就要將愛心助學堅持到底。”
上善若水,潤物無聲。20年的時間,為了踐行一個諾言,為了實現一個夢想,這個老人頂著烈日曝曬、冒著凜冽寒風,經受著他人的冷眼與嘲諷,忍受著身體的痛苦與折磨,不遺余力地奔走吶喊,不計得失地日夜操勞,用自己的堅定執著,為無數窮苦學生叩開希望之門;用自己的無私奉獻,詮釋共產黨人的崇高情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將一個個“正”字鐫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