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以及美歐新開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欲重構國際貿易新格局以及國際貿易投資新標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的重要舉措。上海自貿區應緊跟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方案,使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
【關鍵詞】TTP TTIP 上海自貿區
世界貿易組織(WT0)于2001年11月在多哈啟動了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談判”。該輪談判包括了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貿易、規則談判、知識產權、爭端解決、貿易與發展以及貿易與環境等8個主要議題,但由于參與談判的成員國分歧較大,使得此輪談判屢次陷入困境。而與此同時,為享受自由貿易的福利,許多國家紛紛繞開多邊談判,直接參與雙邊的或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尤其是美國,如今美國正在高調推進TPP和TIPP談判,以北美貿易自由貿易區為主體,以“跨大西洋自貿區協議”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自貿區建設已經展開。
一、TPP/TIPP欲重塑國際貿易規則
(一)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以下簡稱TPP)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最早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四國于2005年5月發起,成員國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并加強合作,其重要目標之一即為建立自由貿易區。美國于2008年2月宣布加入,2009年11月正式提出了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此后,美國積極推動并開始主導TPP談判。目前,已有12個成員國{1}參與TPP談判。據IMF統計,TPP成員國的GDP規模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0%,占世界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TPP在全球經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TPP談判不僅涵蓋了傳統貿易協定中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相關內容,還包括勞工、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內容。
(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以下簡稱TTIP)
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的談判于2013年6月啟動,是指美國和歐盟雙方通過削減關稅、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等來發展經濟、應對金融危機的貿易協定。據有關報告顯示,若TIPP談判達成協議,美歐之間的所有關稅都將取消,非關稅壁壘也將大幅度減少,并且在投資、監管方面也將形成統一標準,美歐之間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約50%,占全球貿易額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自貿區有助于拉動歐美經濟增長,從而對周邊經濟腹地也將產生驅動力。
美國將TPP/TIPP視為21世紀標準最高、最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僅大幅廢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還關注了國有企業、勞工標準、知識產權和環境等問題,這兩個談判被美國視為欲重構全球貿易新規則的一種嘗試,如果TIPP和TPP這一“兩洋戰略”能實現,美國將建立起一個新的連接兩洋的全球經濟貿易框架,并欲以此為載體,重塑國際貿易投資新格局與新規則,進而主導并影響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繼續在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二、上海自貿區的建立
雖然TPP/TIPP對美歐經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但這兩個談判都把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主要的新興國家排除在外,由于TPP和TTIP的準入標準高,門檻高,目前一段時間內,中國很難達到加入條件,但中國并不能因此就被動地被TPP和TTIP排斥和抑制,而應主動出擊,積極建立與主要國家和地區更高層次的自由貿易區。建立上海自貿區則是應對國際貿易格局和規則新變化的一項重大舉措。
(一)上海自貿區定位開放試驗田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同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上海自貿區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范圍涵蓋了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特殊海關監管區域,其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方式的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完善法制保障,因此上海自貿區并非是上海的自貿區,而是國家的自貿區,不僅是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一項以開放促改革的國家戰略,應該將其定位于全國新一輪改革的試驗田。而且在國際貿易新背景下,上海自貿區的建設還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其很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參加TPP等談判的準備和窗口。
(二)上海自貿區的核心改革內容
制度創新是上海自貿區改革的核心,根據上海自貿區的總體方案,本文將上海自貿區的核心改革內容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上海自貿區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中,“深化行政管理改革體制”是上海自貿區的首要任務之一,應按照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貿易投資新格局和新標準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由注重事前審批轉為注重事中與事后監管。比如在自貿試驗區內外商投資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先證后照”登記制、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貨物入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等轉變政府職能的舉措相繼推出,這種全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將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政府管理上新水平。
2.投資領域改革。在投資改革領域,率先在試驗區內對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工商登記三個環節進行改革。此外, 上海自貿區將進一步擴大六大服務業的開放,包括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社會服務和文化服務領域的開放。上海自貿區將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探索投資管理新體制,推動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核心的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逐步與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接軌。
3.貿易領域的改革。上海自貿區將加快貿易領域發展,進一步推進國際貿易轉型升級,鼓勵跨國公司建立亞太地區總部,增強上海自貿區在亞太地區的根植力,大力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力。此外,“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監管服務模式是上海自貿區的一大亮點,這也是自貿區較目前各類保稅區的顯著區別。所謂“一線放開”是指境外及自貿區貨物不受海關監管,可以自由地進出自貿區;“二線管住”是指貨物從自由貿易區出入非自由貿易區要依據本國海關法的規定,征收相應稅收。
4.金融領域的改革。上海自貿區涉及金融方面試點內容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產品創新以及離岸金融業務等。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上海自貿區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進行先行先試;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以及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若條件具備,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等交易。綜合起來,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形態近似于境內離岸金融。
三、TPP/TIPP背景下上海自貿區發展建議
(一)政策制定應與國際深度接軌
上海應積極追蹤TPP/TIP的最新進展與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最新動態,按照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投資自由化和管理法制化的理念,在投資、貿易、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等領域的政策制定上充分對接TPP/TIP等國際協議,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貿易新體系。
(二)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共同發展
一方面,上海自貿區通過帶動政府管理、金融、貿易、稅收等一系列政策變革,可能為全國性的改革帶來巨大的示范與帶動效應,從而倒逼經濟轉型。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應積極主動的應對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進一步推動全方位、各領域的對外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浪潮中。
(三)金融創新要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上海自貿區通過金融領域的創新,建立適應新國際貿易形勢的金融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匯率和利率市場化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大力推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但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金融創新應該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加大對自主創新、低碳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加強產業的融合性,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才更具有可持續性。
注釋
{1}12個成員國分別為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文萊、澳大利亞、日本、墨西哥、加拿大。
參考文獻
[1]沈國兵.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對中國經貿發展的影響,[J].社會科學家,2013年12月.
[2]方虹,杜萌.國際貿易新格局中上海自貿區發展的思考,[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12月.
[3]夏善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2013.7.
[4]陳霜華,從TTIP/TTP看上海自貿區未來的發展方向,[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3.5.
[5]孫立堅,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的金融開放戰略,[J].新金融,2013.12.
作者簡介:王菁(1984-),女,漢族,江西安福人,天津財經大學博士,天津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