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琳 梁蘭蘭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在企業完成自身的技術創新這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究竟政府科技創新資助和企業科研投入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本文通過對這一領域不同文獻的總結,得出大體來說政府科技創新資助與企業科研投入存在正相關的聯系,但我國當前對企業科技創新資助的程度不夠,針對這一現狀,為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宏偉目標,為提高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給出建議。
【關鍵詞】政府科技創新資助 企業科研投入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是決定性的力量,也是各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科研投入是開展研究和開發活動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當然,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以及公共產品外部性這些原因的存在,如技術發明的某些公共性會導致發明人無法完全獨占其新技術知識或無法控制其擴散,結果造成企業科研投入的回報率低于其一般的投資回報率。于是,市場競爭機制下企業對創新活動的投資規模可能低于社會的理想水平,所以政府有必要進行干預。另外,投入的高風險也使得一些企業對從事科研創新研究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所以,政府可以運用撥款資助和稅收減免等科技激勵政策工具來刺激企業的R&D活動,從而促使企業科研投入的規模接近于社會的理想水平。對于正在處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來說,由于產權保護機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有限,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政府已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引導企業技術創新作為經濟政策的核心,并在2011年將這一理念寫入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引導企業科學技術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1978年~1985年的《八年科學規劃》、《1986~2000年中國科技發展規劃》、863計劃、星火計劃以及火炬計劃等等。政府干預企業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政府通過各種補貼方式對企業進行資助,2010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是2005年撥款金額的近3倍。
1912年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就提出了技術創新的概念,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各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技術創新屬于生產技術知識或信息的活動,它的外部性成為妨礙企業研發投資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對其進行資助,即使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依然在引導企業技術創新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對企業科研創新資助主要有兩大方面:對企業的直接資助和對企業的間接支持,間接支持包括資助政府研究機構以及大學研究。而政府科研投入對企業技術研發的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Blank和Stigler當時以1564家企業的截面數據實證分析得出國家科研創新資助不利于企業開展自身的技術創新活動,然而在規模較大的企業結論則相反。以后學術界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那么政府對科研創新的投入與企業科研投入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總結現有的文獻,主流的觀點有三種:政府科研創新投入對企業科研投入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即杠桿效應;政府科研創新投入對企業科研投入具有擠出效應,但是綜合政府對高校、科研機構的投資而對企業科研經費支出的影響,杠桿效應大于擠出效應,總的來說還是存在正相關關系;最后一種認為政府科研創新投入對企業自籌的科研投入存在倒U型的關系,即企業科研投入起初會隨著政府科研投入的加大而增加,但政府的資助額度在提高到某一限度后會使激勵效果逐漸降低,出現遞減的趨勢。
近年來,關于政府科研創新投入對企業科研投入問題的研究也是我國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將根據他們研究的對象、數據的處理、分析的方法等方面對這一領域前人的研究做一總結,從而得出政府對科研創新的投入與企業科研投入的關系。
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觀和產業層面,研究的結果大部分表明政府科研資助與企業科研投入之間存在積極的效應。如朱平芳、徐偉民(2003)以1994年~2001年上海市32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首先考察企業科研支出與金融機構貸款、來自政府部門資金、享受各級政府對技術開發的減免稅以及企業利潤總額和其他資金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這五項對企業科研投入都存在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中政府撥款資助對于當期企業自籌的科研投入有一定的排擠或者說替代效應,但滯后了一期后對企業自籌的科研投入就表現出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稅收減免政策的效果比政府撥款資助來得快。于是將政府撥款資助率按高產生、中高、中低、低分成四組分別分析對企業科研投入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是中高的資助率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增加科研支出。通過考察政府政策工具穩定性對企業科研投入的作用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不穩定性將會抑制這項政策對企業科研投入支出的激勵作用,企業增加科研投入需要穩定的政府政策。另外,分析表明,政府的科技撥款資助和稅收減免這兩項政策對企業增加科研投入都有促進作用,而我國現在卻是主要以稅收減免政策來激勵為主,我國政府對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技資助力度還不都高,以至于這兩種政策之間相互排擠和替代作用。通過對上海市大中型企業情況的分析,可以知道當前政府的科技撥款資助率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要想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科研創新政府必須加強資助力度。
大部分研究多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計,從而一定程度上較少考慮政府科研資助的內生性,楊偉德(2011)選擇企業注冊地作為政府科研資助的工具變量進行估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模型的內生性問題。他選擇101家以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為主的民因上市公司,時間跨度為2007年至2010年。控制了規模、行業、地區市場化程度、股權集中度、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多元化程度、出口因素、高管持股、年初現金持有水平、企業成立時間、企業是否具有政治關系以及年度效應這些變量,考察企業研發與政府科研資助的關系。考慮最小二乘法和工具變量法兩種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實證結果表明,無論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還是工具變量回歸方法,政府的科研資助對企業技術創新都有促進作用,且政府科研資助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會滯后,但普通最小二乘回歸低估了政府研發資助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而我國政府對中小型民營上市公司技術創新的資助水平較低,應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研發的資助力度,實現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宏偉目標。
除此以外,程華、趙祥(2008)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政府的科研資助對企業研發產出有很強地促進作用。當然也有些研究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比如:熊維勤(2011)利用我國14個高技術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發現,政府科研資助雖無助于提高研發活動效率,但可以提高研發投入的規模;姚洋、章奇(2001)利用《1995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企業名錄》里三十多萬家企業的數據,對企業技術效率和所有制、企業規模、公共研究機構和企業的R&D支出以及FDI及其外溢效應和地理位置的關系做了分析研究,與本論文有關的結果表明:政府創辦的公共研究機構發生的研發支出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沒有明顯的作用,甚至有負面作用。關于政府科技創新資助與企業科研投入關系的研究是我國學者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而對這兩者關系的研究有利于我國政府進一步了解資助與企業科技創新的關系,從而幫助我國各企業更好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結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研究結果都表現出政府的科技創新資助和企業科研投入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鼓勵政府加大對各企業科研創新資助的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相互促進的效應,甚至政府的科技創新資助會擠出企業的科研投入。實際上,政府資助企業是向企業傳遞一種正能量信號,表明政府積極肯定的態度,所以政府根據研發相關知識、市場預期規模、行業當前狀況等多種情況,對企業研發項目經過嚴謹的評估,然后進行慎重的資助,盡最大可能幫助企業,使政府和企業達到最大有效互補,為國家的科技創新貢獻政府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程華,趙祥.政府科技資助對企業R&D產出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08,(6):519-525.
[2]解維敏,唐清泉等.政府R&D資助、企業R&D支出與自主創新[J].金融研究,2009,(6):86-99.
[3]熊維勤.稅收和補貼政策對R&D效率和規模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5):698-706.
[4]姚洋,章奇.中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分析[J].經濟研究, 2001,(10):13-19.
[5]楊德偉,湯湘希.政府研發資助強度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1(12).
[6]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與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3,(6):45-52.
作者簡介:方琳(1990-),女,漢族,安徽安慶人,本科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現就讀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梁蘭蘭,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本科畢業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現就讀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