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改革,時代的發展,實現區際產業轉移,是使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極重要途徑。根據需要,我國產業需向西部大規模有秩序地轉移,但是,這種轉移現象還沒有出現,據研究表明,中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產業制度、市場、技術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距,導致中國產業由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緩慢。因此,在國家政策和中西部地區兩個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此推進中國區際產業的轉移,實現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平衡。
【關鍵詞】中國 區際產業轉移 制約因素 對策
一、引言
區際產業轉移,是因為資源供給和產品供需條件產生變化后,一些產業從一個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行為和過程。區際產業轉移是不同區域之間生產要素適應社會發展進行轉移和聚集的過程,主要表現是產業從較低的報酬區域轉向較高的報酬區域、從市場容量低的區域轉移到市場容量高的區域、從高成本區域轉移到低成本區域,中國的區域產業轉移正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擴大,為了實現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進行區際產業轉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出路之一。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東部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但是,到目前,其傳統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日趨加劇,受其環境和資源的制約,其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相繼出現了“民工荒”、“地荒”、“水荒”、“電荒”、“油荒”的現象,導致這些產業必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種區際產業的轉移必能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
區際產業轉移是因為投資、貿易活動等導致的綜合性的要素流動過程,其過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一)自然環境的制約
我國第地勢是三級階梯,從西部到東部,地勢像階梯一樣從高往下遞減,東部地區是平原地區,地勢平坦,而且靠近海洋,水、路、空交通運輸發達,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四通八大的鐵路、公路和水陸加強了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聯系,靠近海洋,為東部地區和美、日、韓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這樣具有交通優勢為吸引外資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條件。然而,中西部地區面積廣大,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0%以上,處在我國的第一、二級階梯,地形地貌非常復雜,自然災害很多、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運輸不便,如果把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會大大增加交通運輸成本。而且中西部地區深處內陸,缺乏沿海地區的優勢,為吸引外資和海運帶來了極大的阻礙,增加成本,阻礙中西部地區與國際上發達地區和國家的交流與接軌。
(二)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差異
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產業結構上的差異也是制約我國區域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依賴其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市場改革慢,其產業絕大多數是資源型老國有大中型企業,生產產品主要是原煤、原有、原木等礦產品和農產品,且市場價格等受到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影響,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中西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步伐中漫步前行。在這幾十年中,中西部地區一直擔任著東部地區原材料和能源的供應基地,其巨大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就地轉化成商品優勢。中西部地區曾進行過產業結構的改革,但是效果不明顯,其主導產業和周圍的廣大農村地區難以形成生產要素的傳遞網絡,從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增長緩慢。
(三)資金的制約
資金的制約來自多方面:國家資金向東部地區傾斜;外資的流入主要集中在狹窄的沿海地區,在國家資金和外來資金的投入上,中西部地區受益很少,減慢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于銀行存貸差、橫向投資和股票交易等方式,特別是經濟特區和開放港口城市,使制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更加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資金充足,經濟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資金短缺,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四)制度和政策的制約
從改革發展以來,我國實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所以國家政策和資金都想東部沿海地區偏移,這種制度和政策導致了中西部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的產生。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集中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西部地區為其提供了無限的勞動力供給,使中西部地區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都流向東部地區,制約了中西部地區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導致了產品生產的成本上升,是中西部從內而外失去吸引力。
此外,政策制度的偏斜還造成了,東部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而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的落差是區域產業轉移失去了動力和意義,阻礙了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也是制約因素之一,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形成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合理的各種制度阻礙著區域產業的轉移。土地歸國家所有,造成了地域產業轉移的“地理慣性”、東部地區資源型產業依靠國家政策指令向中西部地區攫取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造成產業無需向中西部轉移的表象。
三、促進區域產業轉移的對策
(一)加快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
目前,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以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為主,消耗大,污染大,其必須淘汰落后的產業,推廣高效節能技術、降低單位GDP能耗,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所以,東部地區應該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化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以先進技術改革傳統產業,不斷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完成與國際接軌,深入推進資源產品價格的改革,使資源類產品的價格能夠正確反映資源稀缺的特點,促進企業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二)加強中西部產業承接能力建設
中西部地區在地域產業轉移的環境中,要加強自身的承接能力,早日完成產業轉移。一是要加強農業、交通、城鎮等的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交通不便的現狀,以建公路和鐵路為重點,加強機場建設,降低產業生產成本。二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區體制改革,優化其市場資源的配置。主要改革重點在國有企業,實現國有企業的現在化,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推進企業產權重組,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對于那些經營不好、瀕臨倒閉的中小型企業進行破產、拍賣和重組,減輕國家和地方的負擔,大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為中西部的發展解除禁錮,床在出寬松的市場環境。三是要轉變政府的職能,減少政府對企業發展的控制和干預,變為對其真正地服務,簡化企業辦事的程序,為投資鋪平道路。四是要提高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素質,加強中西部人民的創業意識,增強其自主創新的能力,為吸引外資提供吸引力,聞名中外的溫州模式正體現了溫州人的自主創新精神,加快了溫州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中西部地區人民整應該學習他們的這種創新意識,吸引外資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收益。五是要增強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中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增強企業市場開拓力是實現產業轉移所必需的,它能夠使轉移產業很快地融入當地、打開市場局面,為獲得長期的發展提供必須的條件,能夠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完善區域產業轉移的體制
這要求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區域產業轉移中的基礎作用,促進人才、資金以及技術的跨區域的自由流動。保證企業在轉移中的主體地位,做好轉移的各種手續的交接,完善各方面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與此同時要擴大民間投資和外資投資的領域和范圍。
此外,要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建構區域間經濟長效的合作機制。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開展多種多樣的跨區域的經濟合作,引導和鼓勵東部地區產業逐步向西部地區有秩序地轉移。
四、結束語
區域產業轉移是各地區經濟發展帶一定程度和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區域產業轉移能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和促進國內各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平衡及協調。但是目前區域產業轉移進程緩慢,需要各方面支持和政策的調整:中西部地區要發展自身的優勢,開創創新產業,提高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國家要提供資金和政策的支持,為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提供便利,推進提高市場經濟在區域產業轉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嗣明,童歡,徐慧.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困境尋源與對策探究[J].經濟評論2007年第6期.
[2]馬子紅.區際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9年第6期.
[3]張純記.我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2年第1期.
[4]白金蘭.區際產業轉移的態勢與路徑研究——以四川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為例[J].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作者簡介:王一涵(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