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朝玲
摘要:高校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和諧高校構建的目標。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體制下,學科類別界線分明、細致繁雜,似乎更適合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而對于培養人這一高校的終極目標卻有所背離,高校的教育主體面臨挑戰甚至失落的危機。在此情況下,高校應當如何實現教育的目標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需要從美學所承載的生命與愛、性情陶冶與人格錘煉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 高校 美學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實質是要求培養健全的人性,使人成為具有健全人性的人、完整人格的人,一個具有健全人性的人是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統一的人、和諧的人。高校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和諧高校構建的目標。但在目前的大學教育體制下,學科類別界線分明、細致繁雜,似乎更適合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而對于培養人這一高校的終極目標卻有所背離,高校的教育主體面臨挑戰甚至失落的危機。在此,我們可以將教育的主體性理解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活動而促成學生人格之完整發展,從而增進學生的道德福址”。顯然,迄今對于教育目的的認知,在于教人為善,對真的追求,對美的呵護,并最終讓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近年來,一系列社會公共事件無不顯示我們正在陷入技術進步與文明退化的二律背反困境。在此情況下,高校應當如何實現教育的目標呢?對一問題的回答,需要從美學所承載的生命與愛、性情陶冶與人格錘煉等方面著手。
一、高校美學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國家發展的新希望,只有校園和諧了,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持。而美學作為高校中的一門人文學科,其在培養人才和美育方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觀,促進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從而詩意的生存,這是和諧社會中人的基本生存目標,因此,加強高校美學教育和美學研究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都顯得尤為重要。
1.美學中的哲學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科學的世界觀。黑格爾說:“美是人類最早的老師”,“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質”。它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還影響著世界觀的形成。在美學的討論中,有大量的哲學觀內容,如中國孔孟老莊的哲學思想,“中和”“意境”“氣韻”等美學觀點,還有類似西方的“審美靜觀”“自由與美”、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觀點既是美學的也是哲學的,對于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美學中的倫理社會學內容,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倫理學研究的是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它的基本范疇是“善”及對立面“惡”。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決定的。真善美是人類向往的理想境界,三者缺一不可。美與善關系密切,同時也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切善的本質會讓人不由自主的聯系到美。真善美不僅是美學所研究的中心內容,同時也是人類的永恒追求。對美學中研究真善美關系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大學生真正認清什么是真善美,自覺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倫理思想,以“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3.美學中的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一切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都應該是美的,而對于藝術美的欣賞和創造,又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使他們明白美學的真正內涵,并以此指導他們的言行。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才能發現、認識社會生活中的美,才能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學生只有樹立了高尚的審美觀,才能培養其健康、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自覺地用正確的審美標準去分辨美丑、善惡、是非,在不斷的審美實踐中提高審美水平。
4.美學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人的全面發展是符合人的自身發展規律的,是歷史發展的邏輯規律的再現和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的自我完善。席勒曾經說過:“為了解決經驗中的政治問題,人們必須經過解決美學問題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由此可見,美學通過引導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二、高校美學教育的實施途徑
在現實生活和教育中,美學教育主要涉及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培養問題即建造審美心理結構的問題,它關系到內在人性、心靈的塑造,形成有關審美教育的某些思想。
1.發揮美學的教育功能設置美學選修或舉辦美學講座。美學作為人文學科,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將美學教學與大學生現代人文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個人的審美鑒賞力,促進個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促進其人文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人格和精神的均衡和全面協調發展。
2.用主題活動深化真、善、美的主體。美作為一種善的表達,并不只是停留在口頭的說教上,而是借助主題活動將其內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田里,讓真、善、美成為其思維與行動的標桿和準繩。結合第二課堂,如學生各類社團,舉辦注重養成教育活動、舉辦“十佳女生”評選、舉辦感動校園十大人物評選、舉辦校內美術音樂比賽、舉辦與美學有關的各類展覽,舉辦美化寢室比賽等,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美是在于內在與外在的有機統一。在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美與真、善的有機統一。
3.用濃郁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施以美學層面上的感染和引領。文化積淀和傳承是高校乃至人類自身得以持續進化的根基土壤,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因文化而存在,傳播文化、傳承文明,是高校的本分與天職所在。千百年來,高校之所以得以延續,在于其對文化的自覺傳承,以及由其所引導并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教化功能。高校借助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對大學生施以人格、心智、品行的影響、感染和熏陶,吸引教育主體積極向上。因此,高校須承繼其辦學傳統中沉淀的歷史優勢及光榮傳統,集聚一批開風氣之先、守社會正義、恪人類良知的道德、正義化身的大師,以其引領和感染高校這一文化機構中的同輩群體及后學,從而完成對教育主體的精神引領與點化。
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就是一個使人不斷遠離獸性、剝離感性、趨向人性、集聚理性的社會化過程。而美學則是涵養精神,指導人生方向,更讓人關注自己的切身感受,關注人生存的物質世界,與世界相接觸,真實地體驗人生,從而腳踏實地又志向高遠。全面地認識世界,觀照人生、理解人性,才能懂得生存的意義,才能熱愛生命,勇敢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參考文獻:
[1] 司慧慧.構建和諧社會與高校美學教育[J].河南科技,2010,(10):35.
[2]包莉秋.美育視野中的成“人”世界[J].教育評論,2012,(2):15-17.
[3]錢理群.大學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和諧的人”[J].廣州日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