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麗
摘要:小 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十多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學校的課程制度保障不完善、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欠缺、課程評價定位不當等。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制度化地開設起來,必須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學校首先要健全課程保障機制,強化課程的價值和地位;還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建設;充分利用其學科課程資源;加大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資源 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它的創生,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新突破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形態的新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試行)》明確提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時至今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十年來,經歷了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了新課程改革中最活躍、最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一個領域。當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新生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1.學校的課程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在很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沒有常態化、制度化的開設起來,非常容易受到學科課程的沖擊和取代。學校沒能有效地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研究工作,對專業教師的培訓也不到位,培訓層次較低或培訓形式單調,沒有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沒能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課程改革評價體系,許多小學也沒有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作為考評學生和教師的依據,導致教師不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因此,學校需指定相應的課程保障制度使本門課程完善起來。
2.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欠缺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指導教師課程設計和實施能力不足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需要進行校本開發的課程,它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選題和實施狀況進行獨立的設計和開發課程。但有些指導教師缺乏課程理論的功底和課程開發的經驗,而日常繁忙的教學工作又使得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來彌補這些不足,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有些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是由其它學科教師或班主任來兼任,任教教師的學科背景比較單一,不能滿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學科知識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師團隊的專業化分工也迫在眉睫。
3.課程評價定位不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區別之一在于評價模式不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不能以知識為本位,而更應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和設計中來,并獲得了一些實踐性的體驗。但是現實的教學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仍然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學生在活動中或得了多少知識,得出了什么結論,忽視了對活動過程和方法的指導及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很多小學在學期末的時候,仍然采取紙質試卷的模式來考核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把學科課程的評價方式直接照搬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沒有真正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內涵。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策略探究
1.學校應健全課程保障機制,強化課程的價值地位
對課程能否正確認識和定位,關系著課程實施的最終效果,只有具備了正確的課程地位和認識,才能有效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前,在不少小學里,學校領導和教師把教學和管理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科課程中,而忽視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存在,所以有必要厘清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間的關系。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小學里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課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課程,教師和學生應該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這些學科課程的學習上,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地位一直是游離于學科課程之外的,潛意識里并沒有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看成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實際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相比,更重視探究與體驗,是一門需要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的課程特征,賦予了它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學科課程的地位。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應當健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保障機制,使其課程的價值地位得以真正體現。
2.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和建設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過程的生成性,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的連續性,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的所有教師和管理者都應當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教師。首先,教師應經常利用課余時間來即使補充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參加一些地區、省市區的綜合實踐活動骨干教師的教學研討交流,開闊自己的視野。其次,教師應在教學中改變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己選擇活動的內容;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能再用傳統的學科教學的方式來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活動的過程。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在教學相長中開發更多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參加綜合實踐活動中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成就。
3.充分利用學科課程資源
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注意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強化學科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提高課程資源利用率。我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材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七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講一個系列主題。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主要讓學生去感受一些著名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頭腦中留下了許多人物的形象:機靈富有心計的小嘎子、愛財勝過命的嚴監生、潑辣張狂的王熙鳳、技藝高超的刷子李、以錢取人的托德等。這些課文都選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如《紅樓夢》《儒林外史》《小兵張嘎》《百萬英鎊》等。學生對這一單元的學習結束了之后,肯定不滿足于課文中這短短的片段,很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認真地拜讀這些名著,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學生的名著閱讀,圍繞著閱讀中的所思所想去展開討論、探究,讓小學生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在課堂里大膽地與同學分享,一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名著閱讀》就此誕生了。
因此,小學學科課程中有很多內容可以恰當地延伸,把它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主題去深層次的探究,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也使學生獲得了語文課本以外的更豐富、更充實的實踐性知識。
4.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
進入21世紀,這是一個互聯網信息共享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方便快捷的資源。互聯網上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資料及相關網站數不勝數,學生也可以通過因特網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料庫搜集與之相關的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信息,進行交互式、個別化學習。同學之間開展各種討論,與遠在天邊素不相識的人交往、求教;實現自主發現、自我探索式的“身臨其境”的情境教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學實踐、主動探究的能力。總之,指導教師應充分的利用好網絡資源,使學生能夠從網絡資源中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新世界。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應該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有一雙善于發現課程資源的眼睛,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探究,這條路肯定越走越寬。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GG041)、濟寧學院青年科研基金(2013QNSK01)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