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媛
摘 要:當今社會,公民思想道德的缺失已受到普遍關注。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深思如何把握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間的密切關系,努力發揮德育的滲透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德育
當今社會,公民思想道德的缺失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對于青少年教育來說,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因此,切實加強學生的德育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之中。”中職教育,特別是語文課教學,為了保證青年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必須加強對職業學生的德育。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堅持將語文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現學專業及其未來職業相結合,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密切關系。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必要性
1.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其德育的便利性
中職學生接受最多的德育一般都來自于政治課、職業道德課等德育課堂教學,但往往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難免枯燥、晦澀,單純的理論講授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難于接受和理解。所以,德育不能只依靠德育課程來完成。語文從教學目標上來看,應凸顯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就指引我們可以通過語文的生動形象,實現德育的目標。
2.學生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達成德育目標
從中職學生的學情分析,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特點:(1)學生進入青春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2)尚未步入社會,生活經驗缺乏,容易受到不良風氣影響,誤入歧途。這就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達到德育目標。
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德育的特點
1.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發揮德育的滲透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塑造性格,教人做人。在教學中,我們應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感情,用文本中優美的景物、動人的事跡、高尚的情操來陶冶學生。所以,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是單純的理論教學,而是滲透在整個環節當中從一而終的教學。
例如,在講授《拿來主義》時,可引導學生跟隨魯迅先生的腳步,一起回憶其棄醫從文的經歷,知人論世,幫助學生體會魯迅棄醫從文的根本初衷——喚醒國民,拯救中國。講授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中的景物描寫時,可以讓美術專業的學生跟隨優美的朗讀錄音勾畫出空中小屋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的景色,進而引導學生暢談心中的理想,抒發其熱愛自然的美好感情,在無形中讓學生接受思想教育,并有所感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是多種方式的。如,組織一場辨論賽,在辯論中明白事理,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發揮德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獨到優勢,我們應運用這種優勢,加強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話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典型形象。如,在講授《項鏈》一課時,應著重引導學生將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心理描寫緊密結合起來,認識到瑪蒂爾德這一小資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效率尖銳地諷刺了當時法國上流社會奢靡的風氣和追求享樂的思想。而出乎意料的結尾更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和感嘆──對瑪蒂爾德的同情和贊賞。在引導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渴求改變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人類不斷前進。因此,瑪蒂爾德對夢想的追求無可厚非。
同時,語文教學還要善于發掘和運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來感染學生。如在詩歌教學時,往往通過想象和反復的吟誦來體會詩中的意境和情感,感悟情感。如,《致橡樹》就具有突出的德育意義和現實意義。舒婷作為現代知識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以象征的手法傳達出了自己對真正愛情的見解,它不是依附、不是襯托、不是炫耀,女性在愛情中應作為“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的個體獨立存在。這也就切實實現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語文教學的德育目標。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極其密切,而且具有獨到的優勢和自身特點。我們只有充分發揮這些特點,“活水”長流,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