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剛
【摘要】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也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學生日后在社會工作中的發展。本文首先闡述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進而分析體育教學中的具體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社會適應能力;培養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個學校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整體素質及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是學校管理水平高低與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的質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學生的就業能力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是高職院校能否健康發展的直接原因。學生的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其就業能力也就越強,而學校產生的影響力就越大,發展前景也就越好。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型人才,學生的就業崗位大都定位在企業的藍領階層,工作環境相對而言較為艱苦,這也就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在崗位上以良好的狀態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高職院校所具有的教育特點
人才的培養與國家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人才的教育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作為我國人才的培養陣地之一,主要為社會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具有實用性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通過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和利用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及綜合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們在就業時能夠更快的適應社會。此外,高職院校近些年來招生數量不斷的增加,但是其生源質量并沒有隨之提高,生源情況良莠不齊,不同的年齡、學習基礎上的差異都為高職體育教學帶來了難度。因此,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透徹的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在嚴峻的就業競爭中敢于應戰,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培養于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具體策略分析
(一)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安排體育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需要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在教學中選擇一些實用性強的熱門體育項目,讓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得以不斷的補充和豐富,也讓教學內容更具時代特征。與此同時在教學實際過程中,要多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活動,基于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及專業特點,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內容不斷適應。教師可以多安排一些適應性強且有利于體能恢復的項目,要敢于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突破,創建并完善科學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身體素質及綜合能力。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整體需求,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學習的自由,從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鍛煉自己的身體素質。
(二)加強學生社會意識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教師要為學生提高自身社會適應能力構建一個良好的氛圍和自由的空間,通過體育教學互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與競爭意識,讓學生在面對就業競爭的時候能夠從容面對。通過一些競爭性的教學體育項目,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競爭和比賽,這樣就能在競爭中鍛煉學生的風險意識與全局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個人發展與整體發展之間的聯系。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活動、競賽活動中,學生們可以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以鍛煉其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讓體育教學更多的與社會實際相聯系。與此同時,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考察,了解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管理模式,多加強學生與外部環境的溝通,也讓學生認識自身身體素質在工作環境中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打好基礎。
(三)注重學生意志及品質的培養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意志與品質的磨練,學生在適當強度的鍛煉下,才能養成能夠承受一定壓力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日常的高職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吃苦耐勞及堅韌隱忍平品格的培養,對學生實施挫折教育,讓他們懂得在實際生活中,成功與失敗都是相依存在的,成功的時候要及時調整心態,勝不驕;失敗的時候要冷靜,善于總結經驗,學會從失敗中崛起,不斷的突破自我,獲得新的發展。同時,要注意運用教學技巧,提高學生在逆境中求發展的能力,敢于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用良好的心態面對困境和各方面的挑戰,提高自身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三、結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也隨之日益激烈。我國的高職教育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也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完善,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也在不斷的加強。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豐富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道德品質上進行培養。時代的發展與人才的需求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高職體育教學教師必須不斷的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讓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真正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志剛,孫顯仁,王鵬宇,邱云濤.拓展運動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6)
[2]林克明,黃娟.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4)
[3]王華.運動和非運動群體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06)
[4]朱偉衛 李峰.“陽光體育”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的轉變及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1[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5]李博 劉萬鵬 白冰 張雷.黑龍江省“陽光體育”開展路徑優化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6]信偉.團隊考核在普通高校難美類體育課程考核評價中的正向激勵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