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英
摘 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探討了如何整合、開發和合理利用英語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能,并結合教學實例,重點闡述了整合、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方法與原則。
關鍵詞:教學資源 開發利用 優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34-02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本文就開發和合理利用英語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能進行闡述。
1 整合教材資源,提升教材功效
英語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是教師貫徹課程理念、實現課程目標、實施課程活動的“藍本”。教輔資料是教材內容與教材目標要求的詮釋、細化和充實,它對課程教學起輔助作用,應該說,教材教輔是課程教學中極為重要的資源。然而,由于教材教輔的統一性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性,教學中如果我們全盤照搬,必然影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效率,因此加工教材教輔,提升教材功效是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的首要方面。通過刪、選、改、增,做到活用資料,提高教材功效。
1.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順序
教材選用了真實、地道和典型的語言素材。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和教學實際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順序,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例如,學生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我們可以將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熱身時,老師先做示范性的自我介紹,再讓學生作自我介紹。這時,運用教村中的各種表達興趣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使得他們樂于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有了良好的開端。
有時可以把聽說讀寫轉變成讀聽寫說。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后面,先有一定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符合先輸入、后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后,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例如: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學生對文化遺跡的熟悉和表達都很欠缺,一開始就進行大量的討論很容易冷場,無話可說。而學完了reading和listening,隨著信息的輸入,學生到后面就能輕易地進行speaking和writing了。
1.2 根據教學需要,補充修改教材
從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增加符合學生水平和需要的材料、活動或練習。
例如,必修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講到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差異,課文中列舉了詞匯差異,沒有列舉發音和拼寫的差異,這時就需要補充發音和拼寫有差異的詞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差異。同時,可以補充介紹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和Voice of America (VOA)等來說明Standard English是相對而言的。
再如,在教學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時,可以補充北京奧運會的盛況。運動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體育運動”、“奧運會”、“體育愛好與興趣”,用所學的詞匯描述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和體育明星,談論各項體育活動。
1.3 根據實際需要,壓縮刪減教材
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刪減那些對于你的學生來說過于簡單和過難的部分。例如,Workbook中的聽力對于我校學生來說過難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中基本把這部分刪掉了。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與協作作用越來越明顯,教師應依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大膽刪減、增補和重組教材。
總之,教師只有了解新教材的特點,才能用好新教材,才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動腦思考、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困惑所在,我們才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能。
2 構建環境資源,發揮熏陶功能
2.1 構建英語環境,發揮熏陶作用
事實早已證明,環境對人的思想、道德、知識、智慧、能力等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孟母三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就是指環境的教育熏陶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各種學生活動場所,將其變成學生學習英語的理想之地。
教室內布置應展示英語內容,如校內張貼欄中的課表、作息時間表、座位表等可英漢兼備;學習園地設有英語專欄,墻上有英語標語。其次,在教學樓、學生寢室、操場等學生所到之處都可以張貼名人名言、英語書法等;校園內所要張貼的警示牌、標識牌,以及花壇、樹木上的標識介紹牌等都可用英漢雙語書寫。另外,辦公室、電腦室、音樂室、實驗室等,都可英漢并用。目的就是讓學生只要睜著眼睛就感受到英語,濃厚英語學習氛圍。
2.2 構建英語環境,促進學以致用
在構建英語課程學習的文化環境資源方面,一是在教室的布置中,中英文警句格言同時并存,二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房間營造具有英語文化氣息的氛圍,三是為學校廣播室提供一些英語歌曲或英語素材朗讀錄音,使學生在課內外都處于英語的環境之中。學以致用是課程學習的最佳途徑,因此創設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交流的環境對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語言交流方面,教師要多提供一些日常習慣用語的會話資源讓學生熟悉并掌握,同時自己帶頭用英語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在文字交流方面,教師要提供展示文字的場所資源,如在校園設置英語學習園地,讓學生進行翻譯交流。另外在遇到節日時,可以教學生制作英文賀卡,促進學以致用。
3 整合媒體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3.1 利用影像媒體,提供鮮活資源
影像媒體提供的資源鮮活生動而且圖聲并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乃至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s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5·12汶川地震”的英語新聞報道,汶川地震是全社會極為關注的災難性事件,極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如學習必修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用英語介紹的英國地理面貌和風土人情以及社會文化,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必定感興趣。教學中教師借助有關課文內容的影像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英國的認知表象,促進學生理解與把握課文內容。
3.2 明確教學目標,選擇適合資源
網絡媒體信息容量大而全,可以是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也可以是視頻資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性收集。而且這種資源的開發既經濟,又高效率。在目前學校已普及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情況下,只要稍加處理或整合,就可以方便地應用于課程教學。
整合媒體資源,關鍵在于教師對其中內容的篩選與分類。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課堂的教學目標,又要了解學情。帶著這兩個問題去選擇材料,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就能選到適合學生水平的輔助材料,有助于學生理解、消化和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
英語報刊作為一種信息載體,集學習、娛樂和信息于一體,語言地道,具有新穎性、時效性等特點,是一種可利用的簡便課外資源,如《21世紀英文報》等。整合報刊資源,首先是篩選,英語報刊的讀者分教師與學生,我們選擇的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內容。其次是分類,它一般分為學習方法指導、閱讀與訓練等,教師應將那些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引入教學中,使這些資源與教材融為一體。
3.3 制作教學課件,引發學生興趣
制作課件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資源開發活動,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極好途徑。教師自己制作的教學課件,首先它切合學生實際,其次它是教師為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教學難點而精心設計的,具有新穎性,能引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自制教學課件對優化課堂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
制作課件通常包括四個環節:一是確定課題,它主要是出于教學需要。二是腳本設計,腳本設計環節是制作課件的關鍵。三是收集素材。四是合成制作,將畫面、聲音、文字進行有效表現與搭配。在設計課件與學生交互時,要注意吻合課堂教學中的感知規律,使多媒體課件能多方位且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長效、形象地感知有關內容。
教師若能恰當使用媒體資源,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顯示直觀性與化繁為簡的最優功能,提高教學效能。
4 發現學生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4.1 及時捕捉學生資源
學生資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質資源,不會因為開發利用而損耗殆盡,學生資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豐富的特點,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資源所不能比擬的。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就教師教授的知識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及時、正確地對待這些問題,把它們當成一種資源來開發與利用,那么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師的講解,教學過程中也會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教學案例]開學伊始,我們在新高一年級實施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第一堂課講的是英語句子的五種基本句型。我用了縮寫字母S表示主語,并解釋說S就是Subject,有學生就問“Subject 不是科目嗎?”“對,但Subject也有主語的意思。同學們知道我們高一學習哪些科目,用英語怎么說嗎?”學生中很快熱烈地說開了,“English, Chinese, mathematics,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politics, history, geography, P.E.,computer, music,…”。就這樣,我們用英語較為系統地復習了高一所學科目名詞,同時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這堂課的教學效果。
學生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一旦出現就必須及時捕捉。如果學生的疑問沒有被捕捉到并利用,就沒有后面的教學應變,也就無法讓其他學生共享這次的教學資源了。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諸多隨機生成的教學信息中捕捉要點,并對教學預設進行調整和補充,使之更有利于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4.2 促進學生資源的生成與延伸
學生的語言、姿態、神情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這些信息都可能成為需要開發的資源,而這樣的資源幾乎每堂課都有,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學生資源是一種活性資源,這些資源看似無形卻有形,聽似無聲卻有聲,需要教師用心觀察,從眾多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捕捉富有價值的、具有生成性的信息作為教學的資源,使之延伸出新的資源。
面對最生動的教學資源——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遵循“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多種不同的方案,為生成精彩課堂留足空間。
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方面。教學中是否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能否有效地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能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或教師成熟度的標志。然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又是一個永久性的大課題,值得我們教師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陳莉萍.高中英語新教材的整合利用[EB/OL].http://www.baidu.com/s?wd=%B8%DF%D6%D0%D3%A2%D3% EF%D0%C2%BD%CC%B2%C4%B5%C4 %D5%FB%BA%CF%C0%FB%D3%C3hzhs.net/uploadfile/200782420017291.doc 2007-8-24
[2] 黃麗芬.淺談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整合利用[N].學生雙語報·教師版2008-6-12.
[3] ISBN 7-303-05892-3/G·428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劉新萍.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4:41.
[5] 牛武軍.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甘肅教育,2009,11(A):37.
[6] 沈培莉.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J].實踐創新,2009,5(上):15-17.
[7] 孫惠清.中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9,12:33-34.
[8] 尹朝.開發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N].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06-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