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龍
【摘要】在科學領域里,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生活環境有著直接關系,例如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態資源的破壞、食物短缺等等都與都與生物學有關。因此,在中學教育中,生物教學應該占有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習生物學,讓學生認識生物學與人類的聯系,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物學觀點 實踐教學 培養興趣 課外活動 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49-02
目前在農村中學,生物課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令人擔憂。專業教師缺乏,合格率很低,對生物學科認識不足,生物課被視為副課,沒有認識到開設生物學科的重要意義,沒能領會到生物學科中的各種知識技能對我們這個農業大國的未來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學中輕視生物課,中考不考生物,導致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和探究性,甚至有不少學生把生物課的學習看成負擔。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快速轉化的今天,我們怎樣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著眼未來,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我們每一個生物學教師探討研究的問題。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師,我認為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生物學觀點
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不論是高山草原還是江河大海,處處都存在生物,它與人類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物圈,我們學習生物學,就是為了研究這個生物圈中的各種奧妙,從中獲取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改造我們的生存環境,促進人類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日新月異的生物學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許多成就在農業、醫學、工業、國防領域得到充分的應用,突飛猛進的現代生物技術,已經給人類造就了巨大的財富。例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問題中的突出貢獻,人體器官的成功移植,蛋白質、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克隆羊的誕生,仿生學在國防上的應用等等。所以,作為中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生物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認真學好生物學,立志造福于人類。
二、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成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拋開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利用生活環境中的直觀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究性的學習。例如在講植物的營養器官根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聯想到小麥、玉米、水稻、蠶豆、油菜等熟悉的農作物,想想它們的根是怎樣的?最好是讓學生在課前去田間地頭實地看看。然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根及根系的種類,容易識別主根、側根、不定根,區別直根系和須根系。學生會以濃厚的興趣心理,進一步學習了解根的構造和功能。再如講植物的繁殖器官種子的時候,教師提前準備些麥粒、玉米粒、豌豆粒、大豆粒、油菜粒、花生果、土豆等,在課堂上讓學生辨認,一般情況下學生會認為它們都是種子,因為在我們的農業生產中植物的這些繁殖器官就是“種子”,然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里真正的種子是豌豆粒、大豆粒、油菜粒。麥粒、玉米粒、花生果不是種子是果實。土豆既不是種子也不是果實,而是植物的莖。這會使學生很納悶,心里會產生很多個為什么?激發學生的興趣性,以探究的心理跟著教師的講解學習種子的種類,構造和功能。
三、因地制宜,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例如我們在講光合作用前,帶著學生去田間觀察作物的合理密植,寬窄行種植,合理的莖葉夾角,這些都是為了每個葉片充分的接受陽光照射,被大樹遮陽的作物的生長狀況不佳。去觀察日光溫室的方位,溫室受光面與地方的夾角,設置的反光幕,無滴棚膜,操作措施草簾的早揭晚蓋,清除棚膜塵土等,這些設置和措施都是為了室內蔬菜得到充足的陽光。利用通風調節溫室內的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增施二氧化碳的裝置是為了需要時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光合產物的形成,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業收入。由此啟發學生,并在教師的誘導、講解下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放出氧氣的過程。(CO2+6H2O C6H12O6+6O2↑)”,把學生的思路引進教材,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深層次的探討學習光合作用中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及其意義。通過這種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怎樣轉化成了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措施,進一步為“三農”服務。教師再讓學生結合光合作用的知識去分析還可通過什么措施提高農作物產量?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習興趣。
四、利用豐富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習生物學的情感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我們曾清楚的看到過,以前農民頂著烈日在農田除草,勞作的非常辛苦,而現在除草劑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節省了很多的勞動力。也曾看到過小麥,水稻等作物風后大面積倒伏,造成嚴重減產,而今抗倒伏品種和矮壯素的應用解決了這一問題。以前,玉米、水稻產量很低,而玉米、水稻雜交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改變了這一現實,產量大幅度提高。生物農藥,生物激素在蔬菜水果生產中的應用,不僅增產,而且環保。多胎羊等優良畜禽的養殖,提高了畜牧業收入。這些是生物學中的激素,雜交,遺傳等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具體表現;還有更多的生物學知識在農業,工業,醫藥,國防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讓學生通過這些感性認識,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培養其學習生物學的自覺性,進而加深對生物學的學習情感。
五、開展課外調查活動,增強環保意識,培養責任感
課外調查活動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一環,是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題活動,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根據我們身居農村的特點,組織學生調查當地動、植物資源,了解當地山川植被,河流的變化情況。過度放牧,山坡開墾、樹木砍伐,工廠排污等對環境的破壞。退耕還林,種草種樹,治理排放污染對環境的改善。從而延伸生物學的課堂教學,實現以活動促進學習,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觀察現象、分析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優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積累生物學知識的責任感,從而主動獲得知識,更進一步的學好生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