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分析了在遼寧省東部山區建立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的意義,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轉變觀念,樹立生態也是效益的觀念;二是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大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三是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合理利用水資源;四是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和教育等。
關鍵詞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652-02
作者簡介董文宇(1978-),男,遼寧沈陽人,工程師,從事森林培養研究。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類發展觀念、路徑、模式的重大進步。自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各地都在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提升到了戰略發展的高度。遼寧省對生態文明建設也非常重視,2007年遼寧省的生態省建設正式啟動,計劃在2025年將遼寧省建設成為生態省。目前遼寧省已有17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其中5個市縣被正式命名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占全國總數的15%[1]。
遼寧省東部地區的清原、新賓、桓仁、寬甸、鳳城、岫巖等縣,屬遼東山地型生態區,主導生態功能為“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一區域是全省地勢最高的區域,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70%,生物多樣性特點明顯,生態基礎優于其他區域,建設生態文明具有良好的先天條件。為此,筆者建議在包括清原、新賓、桓仁、寬甸、風城、岫巖等縣(市)在內的遼寧東部地區建立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建議。
1遼寧省東部山區建立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的優勢與意義
在遼寧省東部山區建立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可以促進該區域的生態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遼東山區是遼寧省的綠色生態屏障,保護好這里的立體資源寶庫,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在當代,利在子孫;其次,作為遼寧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遼東山區生態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水資源供應,而作為“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東端起點城市的丹東市,東部山區的自然資源也為其發展提供了生態保障。可以說東部山區為遼寧(特別是中部城市群以及丹東)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生態保障。第三,在生態基礎良好的東部山區建立示范區,難度相對較小,易于取得經驗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推廣、示范,可以帶動并促進整個遼寧省的生態文明建設。
2遼寧省東部山區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1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東部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于生態保護的需要,東部山區縣(市)在工業項目的引進、工業性質的選擇和用地方面都受到嚴格制約,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很大,關停和放棄的項目很多。為此,經濟發展水平低于發達地區,生態保護與促進農民增收矛盾突出。由于地方縣級政府財政困難,難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
2.2礦山生態環境存在破壞現象,恢復治理任務艱巨東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礦山開采企業眾多。礦山高強度開采過程中,由于長期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使礦山景觀、土地、水體、植被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壞。“三廢”達標排放率、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率均較低。采礦引起的次生地質災害和隱患較多。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歷史遺留問題嚴重。隨著大批骨干礦山進入老年期,礦業活動引發的問題日趨突出,面臨沉重的恢復治理壓力。特別是小型礦山,對廢渣基本沒有治理和綜合利用,多數直接排放,造成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致使周邊農田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生長。大部分水泥廠、白灰廠、硼礦加工廠、菱鎂礦加工廠粉塵污染問題嚴重。
3在東部山區建立生態文明先導示范區的具體建議
3.1轉變觀念,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當前,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長期以來,各地區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的觀念時常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破壞生態環境、發展區域經濟的問題日益嚴重。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轉變價值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的決定性意義,充分認識可發掘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使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相協調,建立起它們相互依存的觀念,使人們認識到它們不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統一體。這既有利于各地區發展經濟,同時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3.2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大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礦山尾礦庫占地面積大,對周邊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國外許多國家雖然人少地多,但對土地的復墾卻十分重視,如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礦山土地復墾率已達80%以上。遼寧省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國務院《土地復墾規定》的頒布,大大促進了土地復墾工作的進展。
遼寧省清原縣金銅礦尾礦庫面積22萬m2,先后投資100萬元進行治理,覆土面積17萬m2,植樹種草7萬m2。從2001年起,鞍礦著手實施了以“向城市沙漠宣戰”為重點的礦山復墾工程,投資4 000多萬元,在尾礦庫上種植了大片經濟林,其經濟價值達幾個億,環境效益則是無法估量的,為遼寧省礦山企業廢棄尾礦庫治理探索出了一條經濟可行的新思路。
尾礦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既保護又充分利用了資源,同時又凈化了環境,可謂一舉多得。所以,遼寧省冶金礦山行業應該進一步執行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及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加速尾礦綜合利用及治理的進程。同時,企業應樹立長遠的觀念,把尾礦綜合利用及治理作為保護有限的礦產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礦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企業的發展要有生產與治理同步進行的整體規劃,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現。總之,尾礦的綜合利用和治理會產生較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所以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提高尾礦的綜合利用及治理的整體水平,使遼寧省礦山尾礦的利用與治理工作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從而加速實現遼寧省東部地區生態文面建設的最終目標。
3.3加強對水源地補償性保護政策,合理補償生態保護和建設者迅速快捷地建立起遼寧省東部生態文明示范區非常重要,它是確保遼寧中部城市帶工業化、現代化的根本。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撫順、本溪地區水源地建設,2013年11月份省編辦批復設立省大伙房水源地保護區管理機構,使大伙房水庫實現從無序化管理到有機構、有人員、有資金的有序化管理的根本轉變,這充分說明省政府對遼東生態的高度重視是從來沒有過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關制度辦法,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與補償權責匹配的約束長效機制,不斷加大對遼寧東部地區的財力補助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推進遼寧東部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2]。
3.4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和教育定期向社會公布生態文明建設各階段的目標任務,增強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機制,搞好輿論宣傳和教育。加強正確生態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報紙、電臺、電視、網絡等大眾宣傳媒介,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使生態文化有長足發展,逐漸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不斷總結先導示范區經驗[3],由點到面逐步推廣促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完善的過程。對先導示范區取得的經驗,應及時加以總結,對具有普適性的經驗,要在全省范圍內加以推廣,使遼寧省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參考文獻
[1] 董文宇.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初探[J].遼寧林業科技,2008(6):34-35.
[2] 包軍民,胡丹.遼寧省天然林保護工程淺析[J].遼寧林業科技,2011(4):48-49.
[3] 朱懿,韓勇,齊先樸.廣西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思考[J].廣西科學院學報,2011,27(2):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