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31. 馬寅初
一、生平介紹
馬寅初(1882-1982),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1899年,進入上海“育英書館”,成績年年班上第一。190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1906年,被送往美國公費留學,先入耶魯大學,后入哥倫比亞大學,先后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撰寫的論文《紐約市的財政》,轟動了當時美國的財政界和經濟界,被哥倫比亞大學列為一年級新生的教材。1915年回國,先后在北洋政府財政部當職員,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
懷著“強國富民”的理想支持進步,崇尚革新,聲明“一不做官,二不發財”,致力于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濟人才的培養,著書立說。他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方經濟學的著名學者。1927年到1937年,馬寅初南下浙江、南京、上海,以財政經濟專家身份,參與財政經濟問題的研究,尋找癥結的所在,謀求解決的辦法,全力保護中華民族的利益。1937年到1945年,繼續以財政經濟專家身份研究中國的財政經濟。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60年1月4日,因發表《新人口論》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1979年9月,平反后擔任北大名譽校長。1981年2月27日,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1981年3月29日,當選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
主要著作有:《通貨新論》《中國銀行論》《中國關稅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新人口論》等。
二、教育思想
馬寅初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六十多年,桃李滿天下。他在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制訂,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有著獨到見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確定辦學方針。馬寅初認為,學校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德才兼備、體魄健全、有高度的政治水平的人才。要注重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并作為動力。
(2)注重培養師資。學校是育人場所,各部門都應“以教學為中心、學校一切工作均應以保證教學為目的”“一切部門的工作都要服務于教學”。他提出著重“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認為“師資的培養與提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高等學校建設的基本問題”。他在北大職工中發起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認識,樹立正確工作態度、工作作風,真正為教學服務的學習運動。
(3)教學科研并重,提高教學質量。馬寅初認為,科學研究工作應該是綜合大學的首要工作之一,它和改進教學內容、培養師資、提高科學水平都有直接和密切的關系。把教學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也能豐富教學內容。一所大學,不把科學水平提高,在學術上就不能有創造性的貢獻,也就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在他的帶動下,北大掀起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新高潮,率先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隨即許多高校都提出要成為國家培養高水平建設人才的教學、科研基地。
(4)反對照本宣科,改進教學方法。馬寅初認為,要從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高度進行教學改革,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大力改進。為改進教學方法,馬寅初提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有: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學習運用直觀性、自覺性、積極性、鞏固性、系統性、連貫性、可接受性等原則;經常總結經驗,舉行各種不同的經驗交流會,以群眾自己創造的經驗來教育群眾;采取試教、公開課、教員互相聽課等辦法,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發揚集體互助精神,研究教學方法,推廣優點,改正缺點;經常注意并檢查教學效果;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5)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在學風問題上,馬寅初強調,中國的教育一定有中國的特點,改革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反對學生死讀書,要重視實踐,學以致用。他主張把“理論聯系實際與重視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作為必須遵循的原則,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學究講授,反對“厚古薄今”和“厚外薄中”。在教學上、學術上,要有創造性,學生要勤于思考。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必須從中國當前的實際出發,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