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蔣新娣
孫伯春老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江蘇省職教教科研中心組文化藝術組成員,江蘇省陶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無錫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宜興丁蜀中等專業學校紫砂陶實訓基地總工藝師。
盡管孫伯春老師的工作室已經不小了,但走進去卻幾乎邁不開腳:是泥凳,泥凳上是散落的泥塊和一件已見雛形的鐘馗捉鬼的泥塑,泥凳周圍更是一捆捆的泥塊;是寫字臺,寫字臺上毫末未干,一幅幅墨跡淋漓的書法條幅堆積如山;是辦公桌,辦公桌上各種陶瓷類的書籍、雜志以及教學資料……
走進去邁不開腳的,還有孫老師的作品陳列室。陳列室在工作室的隔壁,邁不開腳不是因為擁擠,是因為一件件作品精彩紛呈,大美無言:有泥塑,一件名為“渡”的泥塑作品盡釋佛家禪意;有紫砂壺,或三陽開泰,或牛蓋蓮子……無一不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獨特的意韻。
邁不開腳,還因為有茶臺。我們在茶香中聆聽著孫老師講述“百煉五色土”的陶藝人生。
一、眼力:從燒窯的火候到藝術的審美
孫伯春,1956年出生在宜興丁蜀鎮一個燒龍窯的窯工家庭。燒窯是個非常辛苦的行當,嚴寒酷暑都要守在窯口的辛勞不說,還要憑借一雙肉眼觀火苗的顏色判斷窯內的溫度。這是個誰也不愿干、也不好干的活兒。燒龍窯的父親工作時經常把年幼的孫伯春帶在身邊,而正是源自于父輩的耳提面命,這火、土交融的精彩印入孫伯春幼小的心靈之中。同時印入孫伯春幼小的心靈之中的還有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干活一定要有眼力。別看燒窯是個粗活,可需要細心,更需要眼力。沒有眼力,就把握不好火候,燒不好龍窯?!?/p>
1971年,孫伯春進入宜興均陶廠。由于悟性好,孫伯春很快就能夠從事傳統的陶瓷造型與設計。隨著市場的發展,均陶廠的產品需要不斷更新換代,這需要設計者不斷創新。不料,其中一些似乎頗有“創意”的造型卻被客戶打了回票,這讓孫伯春非常困惑。這時,他想起了父親的話,“干活一定要有眼力”,那么陶瓷造型與設計需要什么樣的眼力呢?他向下放到廠里參加勞動的南京藝術學院吳開誠教授請教。他的誠意與靈性打動了吳開誠教授,老教授收下了這位半路出家的弟子,指導他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如今壓在箱底的那一張張已經發黃的素描和水彩畫雖然稚嫩,卻記載了青春歲月的孫伯春在求知路上付出的辛勤汗水。在素描的線條飛舞中,在水彩的色彩斑斕中,孫伯春似乎有了自己的“眼力”,陶瓷造型的線條簡練而生靈動,陶瓷裝飾的色彩跳躍不乏韻律。
幾年后,吳開誠教授返回南京藝術學院任教。臨行之前,老教授建議孫伯春進入學校進行專業學習。1978年,孫伯春毅然放棄了廠里頗有發展前途的技術崗位,考入江蘇省宜興陶瓷工業學校。在這所學校,孫伯春遇到了張志安老師。張志安老師是宜興極富盛名的書畫家、陶藝家,他將書畫與陶藝融于一體,既有獨到的理論見解,又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在張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孫伯春幾乎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以前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技藝上的難題忽然都找到了突破口,這一點讓求知若狂的孫伯春欣喜不已。
在陶校學習的幾年時光,學校濃厚的藝術氛圍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孫伯春的陶藝總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眼界更寬了,“眼力”有了新的突破。從陶校畢業后,孫伯春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學院進修學習。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平面與立體的轉換、國內與國外互動的跨文化交流中,孫伯春練就了自己的“眼力”。
二、創作:從師法自然到造法自然
“眼力”是鑒賞力、鑒別力,有了“眼力”,或許能夠成為鑒賞家、鑒別師,但不能成為藝術家。藝術的創作,不只需要“眼力”,還需要在實踐中比較,在比較中感悟,在感悟中積淀,在積淀中升華。
起初,為了提高自己造型的能力,孫伯春時常大清早就拿著畫板,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到丁蜀周邊的鄉村、山村去寫生、收集素材,天黑回到工作室,興之所至時甚至顧不上吃一口熱飯,就伏案修改一天來的作品。基于寫實的那一張張人物、景物的速寫,在修改中簡化、提煉,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孫伯春的速寫,大巧若拙,能夠用最簡練的線條勾勒人物的神態、景物的韻味。
藝術的勞動是苦行僧式的生活,在常人看來辛苦無比,但對于狂熱追求藝術的人來說卻又是幸福的,孫伯春即是如此。在他的心目中,再沒有比畫出一張好畫,設計出一件好作品更讓他覺得幸福的事情了,那種欣喜如同好喝酒的人偶然得到一瓶陳釀,喜歡釣魚的人釣上一條大魚,讓人陶醉。積年累月,孫伯春的腦海里儲備了豐富的人物、景物素材。因此,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他總是能做到胸有成竹,信手拈來。
雖然孫伯春畫的人物、景物栩栩如生,但他依舊不滿足,如何從具像到抽象,從寫實到寫意,在藝術創作中有新的突破,成為已小有成績的孫伯春思索的新問題。于是他以傳統技藝為基礎,在陶藝創作中融入寫意畫的元素。他在作品《到底》中將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夸張放大到了極致,倒酒者右腋夾著酒壇,整個身勢前傾至失穩,在失穩中展現造型的張力,左手拿著大腕一探到底,與前傾的身勢形成對接,將人物似醉非醉,不把酒倒盡決不罷休的力道表達得淋漓盡致。另一件作品《渡》則注重人物精神層面的表達: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盤膝而坐,正在用嘴巴吹走左手掌心的一只小小瓢蟲,人物表情慈祥輕松,動作柔和,好像捧在手掌心的是一片輕柔的羽毛,那種珍愛生命與自然的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無論是《到底》還是《渡》,作品線條造型簡約而富有張力,既有源自于生活的細致觀察,更有超越生活的人物刻畫,從傳形到傳神,孫伯春已從師法自然跨越到造法自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教學:從教室到工場
有兩個比鄰而居的子侄輩,學習聰穎者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名牌大學,學業平平者早早從職業學校畢業成為地方陶瓷行業的從業者。若干年過去,大學畢業生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學業平平者卻在行業中嶄露頭角。無奈之下,大學畢業生最后還是回到家鄉拜師學藝,重新起步。這件事使孫伯春反思,怎樣讓身邊更多人受益。于是,他作為陶瓷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被引進到丁蜀中專校(當時叫丁蜀職業高級中學),成為學校初具規模與特色的工藝美術專業的一名專業教師。
這是孫伯春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一個新的起點,他認真學習教材,與其他老師一樣備課寫教案寫總結,認真上好他的專業課,但孫伯春內心里總覺得有點“空”,缺點什么?有一次,他上完課后,一個學生的書面作業里夾著一張紙條:“孫老師,您給我們上的內容我們都懂,書上都有,我們自己都能看懂,可是老學習這種沒用的教條對我們真的有用么?”學生的問題問住了孫伯春,經過幾天的認真思索并與學校領導探討之后,孫伯春把課堂直接搬到了學校的陶藝工場,所有專業的一切教學都在工場里進行,把自己在工廠工作時所積累的經驗和體會直接應用到教學中。
走進他的課堂,儼然就像是一間相當規模的陶藝工坊。學生們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效果明顯提高。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使他帶出來的“學生徒弟”都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不用花大量時間學習書本上教條式的理論,更多地直接參與到創作實踐中,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了一技之長。
孫伯春在提煉自己的陶藝感悟的同時運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給予學生不同程度、類別的技藝指導,于是學生中有擅長制壺,或光貨或花貨,或圓貨或方貨;有致力于陶瓷裝飾,或書法或繪畫,或刻繪或泥繪;有精于泥塑,或具象或抽象,或裝飾或應用……孫老師引導學生在題材與技藝,傳統與創新中探索、發展陶文化無窮的意韻。學生畢業后能很快在興盛的傳統文化產業中游刃有余,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如今,已有不少學生成為知名的工藝美術師??粗@些自己帶出來的學生獲得了成績,孫伯春好像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一樣開心。
2008年,孫伯春被評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2009年,被評為宜興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010年,被評為無錫市工藝美術學科帶頭人;2011年,又被評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
筆者曾經困惑,在宜興市丁蜀鎮的20萬人口中號稱有“十萬陶工”,那如何從“十萬陶工”中脫穎而出,從一個普通的陶工子弟成長為宜興紫砂卓有影響力的“工藝美術名人”,宜興職業教育卓有成效的“學科帶頭人”?透過那裊裊的茶香,看到泥凳上散落的泥塊及周圍的一捆捆泥塊,看到寫字臺上墨跡未干的書法以及堆積如山的一張張條幅,看到辦公桌上有手痕泥跡的陶藝書籍和教學資料等,筆者終于如夢初醒。
百煉五色土,方有陽羨春。
(責任編輯: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