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蘇平
隨著國家對中考體育改革日漸深化,中考體育的分數不再像以前那么唾手可得,得高分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學校、體育教師、家長、學生等各個方面在中考指揮棒的促使下,對于體育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更高的要求。
一、分析
在這一背景之下,各所學校高度重視,體育老師們教得更加科學認真,學生們也學得更加自覺刻苦。于是乎,運動場地、運動器材與練習人數、練習次數之間的供需矛盾便凸顯出來了。運動場地解決起來難度很大,超出了學校的范疇,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此不表。而運動器材相對來說簡單一點,在學校和體育組的層面上就能夠解決。但是即使是這樣,器材的使用也會經常在練習的時候產生沖突,加之器材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壞與遺失,就更顯得捉襟見肘。針對這一普遍存在的情況,很多教師采用了錯課時和錯內容的做法,應該說這樣的方式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行動
在捉襟見肘的煎熬中,筆者細心思考,跳出“場地不夠大、器材不夠多”的思維定式,從器材的靈活多變的角度上來做文章。經過多次的摸索與實踐,筆者設計出了易操作有效果的“一繩多用”法。
(1)跳繩當量具。跳繩可以用來當作量具,也就是起度量距離的作用。一根標準跳繩的長度在2米左右。我們可以用跳繩來度量我們的跳遠距離和投擲實心球的距離。譬如中考體育立定跳遠的滿分距離大致為男生2.3米和女生1.8米左右,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可以把跳繩放在地上拉直,從繩的一端開始跳起,這樣學生就能大致知道自己所跳的距離了。又譬如在練習投擲實心球的時候,男女生的中考滿分距離分別為8.6米和6.9米左右,我們可以把幾根繩子首尾連接起來,這樣學生也能夠大致知道自己投擲實心球的遠度。跳繩當量具主要是起一個估測的作用,由于沒有精確的距離,因此也能夠保護一部分跳不遠、投不遠的學生的自尊心。
(2)跳繩當輔具。跳繩可以用來當作輔具,也就是輔助練習的器具。例如,練習原地雙手頭頂擲實心球的時候,教師安排兩個學生一組,要求學生將跳繩系成一個圓。兩人同向而立,一人抓住圓繩的一端,做“持球后倒”和“蹬地挺髖”的動作練習,另一個人抓住圓繩的另一端,提醒幫助和糾正練習同學的動作。這個練習也可以轉變為兩人背向而立,各抓一端,同時做“持球后倒”和“蹬地挺髖”的動作。這樣的練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很快掌握擲實心球的核心動作。又例如在練習雙杠引體向上的時候,教師根據“定滑輪”的原理,安排兩個學生一組,將跳繩對折后掛在單杠上面。當一位學生練習的時候,雙腳套在跳繩上,另一個學生抓住繩子的兩端。當杠上同學力竭的時候,杠下的同學則需用力拽住跳繩兩端朝下拉,這樣就能給杠上同學一個向上的支撐力。此時,杠上同學借助于雙腳踩繩的力量就能夠堅持再做一到兩個引體向上;而這一到兩個借助于外力完成的引體向上,則是最有質量最能夠增長學生上肢力量的練習。
(3)跳繩當連具。跳繩可以用來當作連具,也就是連接兩個練習者之間的用具。譬如在練習50米跑的時候,我們可以安排兩個學生一組,前后站立。前面的一位學生將跳繩套在自己的腰髖部,后面的一位學生拽住跳繩的兩端,前面的學生進行前傾加速跑練習,而后面的學生則拽住跳繩稍微后傾進行跟隨跑。這樣的一拉一拽可以發展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短距離速度有極大的好處。又例如在練習1000米跑和800米跑的時候,我們可以安排兩個學生一組,各拿跳繩的一端,同時出發。在練習過程之中,由于兩個學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因此,跑出一段距離之后,兩個學生之間就會出現快慢之分。此時,快的被后面慢的拖著,只能是用力拉著后面的同學朝前跑,而后面慢的被前面快的拖著跑也只能咬牙堅持朝前跑。你拉我拖之間,兩個學生都能獲得比獨自跑更大的運動強度,因此提高的速度也就很快。
(4)跳繩當標具。跳繩可以用來當作標具,和量具的概念有點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也就是當一個風向標的意思。例如,有的女生在練習仰臥起坐的時候,動作會越做越不標準。譬如說躺下去的時候后背不著地,起來的時候肘部不能碰到大腿膝關節,整個動作是越做越松垮。要知道,現在的考試都是采用紅外線技術進行電子計數,動作做得不到位的話就很有可能不算。因此,很多學生自己數了滿分的個數,但是最后的實際數字則達不到。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練習的時候能夠養成好的習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四個學生一組,一位學生做仰臥起坐,一位學生壓腿,另兩位學生則手拉跳繩分別蹲于練習學生大腿膝關節的兩側;當練習同學起身時必須用肩關節碰觸到跳繩才能算一個標準動作,否則就不計入總數。
以上是筆者在中考體育考試項目教學實踐中利用跳繩的特性所衍生出來的一些練習方法和手段。這樣的方法和手段,不僅能夠緩解體育練習器材不足的窘境,而且能夠大幅提高中考體育項目的教學質量。在達成這兩大主要目標之外,我們還能夠收獲“保護學生自尊心”“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激發學生科學練習思維”等若干附屬目標,可謂是一繩多用,一舉多得。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實驗初中體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