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令
摘 要: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成才。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初中語文;學生成才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而經典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國學經典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代圣賢們智慧的結晶,它沉淀于歷史長河,是延續傳統的紐帶。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合國學經典誦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對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很大的幫助。本文針對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行的探討。
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中結合國學經典誦讀
初中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散文、詩歌、韻文等方面,其本身就是對國學經典的吸收。在兩者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點面結合的原則,遵循從閱讀教學到作文教學、從韻文到散文的教學方式。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詩歌,大都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主,而它們都具有非常豐富的音韻和美感。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對這些詩歌的課堂閱讀,并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這些詩歌的閱讀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漢語語感和音韻感得到良好的培養。同時,通過閱讀大量的詩歌,對于學生閱讀潛力和閱讀經驗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教師在教《論語》這一章節時,可以適當加入四書五經和《史記》等經典的文章片段,讓學生進行朗誦,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堂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教師的個人修養變得尤為重要。在進行寫作時,這些文章經典是非常好的模本和典范,不僅包含了大量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還具有豐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經典文章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中結合國學經典誦讀
在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中,積累了很多好的教學方法,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進過程中,可以借鑒這些方法。對古代的教學方法進行借鑒和改進,可以有效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對意境的把握能力。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特別強調詩畫同源,注重意境。古代的文人賢士通常喜歡通過文字的書寫來展現具有豐富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表達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加強學生對詩文表達意境的理解,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把詩文聯想成畫面。實事求是地講,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用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有眾多古代圣賢、領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跡、精辟論述、格言警句等折射著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積極地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從中提煉出精華。
例如,教師在教《詩經》這一章節時,由于詩文中有很多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類具有豐富意境的詩句,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視頻與音樂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或片段,再加以形象性地解說,將學生逐漸引入詩文的意境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表現意境和文字勾勒畫面的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從而使學生的文學修養得到有效提高。
三、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國學經典誦讀的環境
在教育方面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古時候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其目的就是為了給孟子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創設國學經典誦讀的良好環境,搭建結合的平臺。學校可以通過加強傳統文化因素,將國學經典用有聲語言進行廣泛傳播。例如,定期在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詩文的朗誦比賽,或通過學校的廣播選擇合適時段對國學經典進行播放,通過這樣的形式來為學生創設學習國學經典的良好環境,塑造書香校園。同時,還可以通過培養家長的觀念和傳統文化知識,使家長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國學經典意識。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來選擇適合初中生學習的國學經典讀物,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并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古代優秀文化的校園氛圍中,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從而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加強學生對詩文的誦讀,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誦讀環境。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古代的詩歌和文章都具有很強的韻味,非常適合學生誦讀。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方法,指導學生如何把握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例如,教師在教《天凈沙·秋思》這首古詩時,可以先播放這首詩的朗誦背景音樂,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到學習中來,然后教師可以示范朗誦一遍,再要求學生集體朗誦。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誦方法,還可以加強學生對古詩內容的掌握。
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教育應當“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并且著重體現出人文性。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則應將國學教育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為學生成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馬琳萍,王秋雯,侯鳳翔.現階段小學國學教育問題舉隅及對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學國學教育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3(23).
[2]王寶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性教學法初探[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
[3]汲安慶.應需旗幟下詩意的無聲運行——葉圣陶語文教育觀中潛在詩意的審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
(江蘇省邳州市占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