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宗
教師的教學效果之所以有明顯差別,就是教學設計尤其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不一。在我身邊的同事也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上節公開課,不自信,依賴性特大,上網搜教學設計然后生搬硬套在自己課堂,結果可想而知。課堂把握就明顯不足,思路也受到牽制,效果就大打折扣。為此我想就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依據課標吃透文本是教學設計的保障
小學語文中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著強大的教育功能,表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教者認真解讀,那么怎樣解讀呢?課標就是依據,作為一名教師就要熟讀課標,吃透課標,弄清課標關于各個學段各個方面給出的要求,構思教學思路。當然解讀文本之時要把握好文本的價值取向。不可偏離編者意圖。文本的解讀是多方面的,字詞句段篇等基礎知識,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這就給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課四十分鐘如何解決這些,教者就要學會梳理與取舍,弄清文章的特點,使課堂發揮更大的效用。現就蘇教版一些課文的特點作以說明。《讓我們蕩起雙槳》《打開的自然綠色課本》《長城與運河》等開篇文章,詩歌的形式,抒發感情較強烈,所以教學設計的重點就應放在培養語感和情感上;《第八次》《山谷中的謎底》《寓言故事》這些都是理性特強的文章,設計的重點就要放在悟理上;《敦煌莫高窟》《神奇的克隆》《秦兵馬俑》等都是說明性的文章,教學多考慮的是說明文章的方法和說明性文章的語言特點。教者要吃透文本、吃透課標方可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二、理清教學設計思路
如果說課標給了我們設計的理念,那么文本就給了我們設計的思路。面對任何一篇文本,我們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教學的思路。思路清晰,課堂也就輕松自如。反之,一片混亂。怎樣理清思路呢?無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一堂課的目標都要清楚,不能混亂。當然目標的確定,必須在熟讀、吃透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尤其高年級課文內容較長,教師就要學會梳理、整合教材以達到課堂教學高效化。其次,確定教學重難點,重難點的確定要緊緊扣住教學目標,不可另外設計否則又生出了新的教學目標。小語課文的教學重難點多數是語用與情感方面的。重難點確定之后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破重難點,這就要求思考教法與學法的問題了。在新課標與學講計劃的要求下,要體現自主、合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法。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自主的、合作的。教師的地位要發生轉變,恰到好處地引導就可以了,不可越俎代庖。最后就是教學流程問題。
三、教學設計的具體做法
我們在完成了目標、重難點等基礎上,就要考慮教學流程的問題了,流程設計精巧、清晰、簡練,課堂教學就輕松自如了。現就課堂流程談談自己的點滴看法。
突破是課堂開始的第一步,突破的方法很多,有通過文題質疑突破;有根據代表性的生字詞突破;有根據文章的中心句突破;有根據脈絡突破;有創設情境突破……不同的課文,我們要巧妙地選擇不同的突破法。如《黃河的主人》可以讓學生默寫課后生字詞開始教學,因為課后的生字詞很有代表性,一組是寫人的,如談笑風生……一組是寫黃河的,如驚濤駭浪……默寫完之后,就可以安排思考、說出不同、說出疑問進而進入到相應的段落進行學習。(農村條件差沒有多媒體可用這方法)當然這課也可以設計情境進行突破。(條件好的城市可采用這種方法)再如《莫高窟》這類說明性的文章,條理清晰就可以用脈絡突破法。直接出示教學任務,從理清脈絡開始。課文中心句明顯的文章便可以采用從中心句去突破。如《山谷中的謎底》等思想性特強的文章。面對不同的文本教師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始我們的課堂。突破法的選擇其實就給我們這堂課理清了一個思路。有了一個主脈,一個“藤”,于是我們就可以“順藤摸瓜”,解決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生成學生很多知識、能力乃至情感態度、價值觀。
模塊教學法,學講教學計劃最初階段最適合的就是這種方法。思路清晰,便于操作。把文本分成幾塊,逐塊完成教學目標。現以蘇教版《水》為例來呈現這種教學模式。
第一塊學習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學要求:①默讀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寫出這種感受。②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受的?小組討論。(重點關注幾個數次,語用的問題)③試著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第二塊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一種快樂。出示教學目標:①讀讀課文有什么感受?②作者怎樣表達這種感受的。③讀書交流。第三塊,感受一勺水的快樂。出示相應的教學目標,教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四塊體會以苦為樂的寫法。這種模塊的教學法簡單易于操作,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成才。
在小語的課堂上有很多的方法。只要我們能熟練靈活地掌握以上兩種方法就受用無窮了。
(江蘇省邳州市新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