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中
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開展教學的核心。高中歷史教學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中歷史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執行者,也是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力量。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是改革教學方式的前提和基礎。教學理念不單單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還決定著教師自身的素質和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本質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在課堂上更多地讓學生自由地表現自我。在課堂上合理安排時間,給每一位學生充分的學習條件,讓不同階段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
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歷史教材,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的知識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歷史教材的知識結構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因此,歷史教師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的教學內容是課改前教材“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綜合。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該教學內容就要完全摒棄課改前按照事件發生順序進行講解的方式,避免課堂上教師講不完,學生學得累的情況。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應該根據該章節的內容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可以將兩場戰爭進行對比,對比兩者的背景、經過、結果等。采用這種對比教學方式能夠避免枯燥和繁雜,增強該章節內容的整體性,更加突出教學重點,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的記憶和認知更加清晰和明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基于教材進行教學。
三、深厚的歷史知識
歷史的時序性決定了歷史教學擁有強烈的個性,其要求歷史教師的語言表述以及還原歷史的能力較高。歷史教師的語言表述與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直接的聯系。深厚的歷史知識是高中歷史教師必不可少的關鍵素質。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與課改前歷史課程存在巨大的差異。以往歷史教師接觸較少的歷史知識點都會在新課改的教材中出現。新課程歷史教材更加注重貼近生活和現實。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1中關于當前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等制度。這一知識點教師和學生都有所接觸,但是深入了解又十分有限。歷史教師要擴展知識面,絕不能讓自我水平停留在與教材相等的階段上。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在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現代社會,教學手段呈現多元化和現代化。在高在歷史課堂的導入階段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情境。例如,在進行近代史“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七子之歌》給學生聽,讓學生在動聽的歌聲中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和澳門區旗。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主要目標,帶著問題和目的去學習,顯著提高了學習效率。部分抽象、邏輯性強的歷史知識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直接形象地展示,讓學生從圖像和視頻中直觀地感受歷史知識,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五、教學反思能力
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創新實施教學課程提出了要求。教師應該轉換傳統常規性教學,摒棄對教學內容的機械灌輸,積極主動地對課程教學進行反思,這是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的全新要求。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已經完成的教學活動進行有目的審視和評價,從而得出合理結論指導修正教學行為,更新教學理念,轉換教學方式的過程。高中歷史教學反思不單單是簡單地回顧課堂教學過程,而是需要在回顧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尋找發現問題,并且根據問題來調整設計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案,讓教學方向更加合理。新課程改革后課程標準發生改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理解新課標和新教材,積極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新課程歷史教程采用了專題教學模式,設置專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綜合歷史學習的發展趨勢,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學生對于歷史時序和空間的混亂感。并且新課改歷史教材的內容也出現了改變。例如,中國古代史中東漢作為統一國家的建立被忽視。在近代史中,清朝末年新政的內容也很少。這種內容的跳躍會導致學生失去歷史的連貫性,也對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來臨教師迎來了新的挑戰。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完成在新課改潮流中的蛻變,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江蘇省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