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萍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捕捉課堂提問的最佳時機,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提問質量,增進有效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課堂提問;最佳時機;有效課堂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信息反饋、教學目標的落實程度無不通過此方式得以實現,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有價值的課堂提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提高課堂效率。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如何確保課堂提問的價值性,就需要教師靈活選取提問的時機,善于發現和捕捉最佳時機進行提問,促使高效課堂的生成,從而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一、在新舊知識的過渡處捕捉課堂提問的時機
數學知識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往往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既然新知識是發展,就與舊知識有所不同,它是有坡度的,如何設計問題搭好它們之間的橋,則成了教學的關鍵。在“菱形的判定”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先請同學們觀察一幅圖片中的建筑,說一說它上面的四邊形是什么圖形,從而引出菱形。
師:那什么樣的圖形叫做菱形?生: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作菱形。師:它是判定四邊形是菱形最基本的方法。那圖中的四邊形為什么是菱形,怎樣判別?這就是本節課我們來研究的內容——菱形的判定。
這樣的提問設計既復習菱形的定義,又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生活里大型建筑上的幾何圖形引入菱形,讓學生感受菱形就在我們身邊!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發言,思維和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變得輕松和諧。
二、在知識產生的矛盾處,捕捉課堂提問的時機
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矛盾,留給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和碰撞,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好的功效。如學習“有理數與無理數”時,我的提問內容是這樣的: ①有限小數能不能化為分數形式?例如,0.5…… ②那無限循環小數呢?例如……③怎樣將(指著0.26=■)這種復雜的無限循環小數化為分數形式?
學生利用枚舉法歸納發現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都是有理數。進而教師提出:“那無限不循環小數呢?它能不能化成分數形式?是不是有理數?” 這就成為學生下一步待解決的問題。本例的亮點是提問注意系統性,在這個系統中,各個問題要相互聯系,每個問題都屬于一定的層次,且易被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接受,教師要善于引起矛盾沖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求知欲和主動參與的激情。
三、在學生思維發生障礙處,捕捉課堂提問的時機
由于每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量不同,導致他們的認知水平不同,思維方式也存在差異,這些因素造成了學生的思維障礙。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研究各種思維障礙的成因,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設計學生樂于思考、自覺參與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清除思維障礙,促進思維的生成和發展。在七年級下12.2證明(3)中,我先讓學生回顧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的度數,問學生: “對于這個結論,你是怎樣得到的?”學生們談到了度量、拼的方法。我接著引入主題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僅憑實驗、操作發現的結論不一定正確,還需理論證明,本節課我們就用理論的方法證明此結論的正確性。”在理論證明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 180°這個命題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問題1:這個命題的條件、結論?問題2:你能結合所畫圖形說出已知、求證嗎?問題3:你有什么辦法像拼圖那樣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搬”到一起?
對于這里的問題3其實就是學生的思維障礙處,如何添加輔助線是關鍵。教師通過讓學生回顧怎樣得到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 180°,目的為后面輔助線的添法提供直觀感受,將學生直觀、熟悉的數學問題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問題,抓住其本質,用已知的數學模型去分析解決。當學生用多種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解決完成后,教師用對添加輔助線的方法進行總結:①此題的證明借助于輔助線,輔助線是為了證明的需要在原圖上添畫的線,通常用虛線標出,并在證明前交代清楚。②雖然此題中輔助線的添法不同,但通過添加輔助線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搬”到一起,實際上是利用轉化思想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成一個平角(例如……這種方法,指著說)或拼成兩平行線的同旁內角(例如……這種方法,指著說),輔助線在這里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總結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解決方法舉例說明,讓學生聽上去更易理解,更具實效。
四、在學生自主探究處,捕捉課堂提問的時機
案例“代數式的值”探究的問題:
請同學們4人一組合作探索,用火柴棒按圖1中方式搭“小魚”,并在表中(表略)按要求記錄所用火柴棒的根數。
當學生完成上述探究內容,發現所用火柴棒的根數隨所搭“小魚”條數的增加而增加,兩位同學敘述填表的不同方法,教師進而提出:搭20條“小魚”用多少根火柴棒?搭100條“小魚”呢?并設問用火柴棒把它們一一擺出來,再去數一數行不行?同學們哄堂大笑。這時再適時提出:那怎么辦?這樣,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深入地探究。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歸納、提出猜想的過程,既幫助學生了解了探索規律過程中變量和不變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實際問題時常常需要“求代數式的值”。而將抽象的“式”與具體的“題”之間經由代入求值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則使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是代數教學的一個重中之重。雖然以后的學習可能用不到那么多的“代入”,但知道隨著“代入”的不同,同一個“式”可以賦予不同的值,知道具體到抽象之間的關系,這是隱藏在“代數式的值”后面的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生根據教師所提的問題,在親身體驗、交流、探索中不知不覺地領悟、感知,從而形成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
總之,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策略,一種教學手段,還是一門藝術。我們只有不斷捕捉課堂提問的最佳時機,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鄭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6.
(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