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摘要]李斯特與勃拉姆斯同處于浪漫主義時期,二人風格迥異,但作品都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文章試圖從狂想曲這種體裁出發,結合所學的鋼琴演奏方法,分析二者作品創作之不同。
[關鍵詞]李斯特;勃拉姆斯;狂想曲;音樂風格
李斯特與勃拉姆斯同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有關狂想曲這種體裁,李斯特與勃拉姆斯二人都有涉及。眾所周知,二人的風格截然相反:李斯特的鋼琴作品技術輝煌,風格華麗,作品艱深,讓演奏者望而卻步;勃拉姆斯崇尚巴赫、貝多芬,逆流而行,他的音樂內斂、深刻、理智。這些對比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九首和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1兩首作品之間有所體現。本文將以演奏手法的不同為脈絡,對兩位作曲家的鋼琴作品進行對比分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九首名為“佩斯城的狂歡節”,作于1850年,樂曲速度變化頻繁,表現了佩斯城人們性高彩烈歡度狂歡節的情景。他利用匈牙利特有的旋律:一個樂句通常以長且慢的音符移動構成,突然快速的裝飾音出現,由此造成的效果既狂想又悲傷——正如李斯特評價的那樣,“可以采用吉普賽人既傲慢又憂郁的風格進行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還擁有宣敘性段落和繁復的華彩段。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右手常出現連續快速的華彩段落,并伴有短小的音程或和聲形式的裝飾音出現。演奏時要注意指尖與琴鍵的“親密”關系——指尖抓住琴鍵但又不能“咬”的過緊,跑動時以手腕能夠自由跟隨手指移動,聲音晶瑩通透為佳。
像例2這種大段落的單手華彩,多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出現。演奏者彈奏時需要傾聽其中的規律,有計劃地劃出段落,按照音的走向設計出節拍重音,抖動踏板的使用可以為華彩段的流暢演奏錦上添花。
雙手同向(反向)八度的半音進行也是李斯特鋼琴作品的一大特點,也是困擾演奏者的難題。慢練時要保證指尖的獨立性,兩端的手指分別如同演奏單音時深入鍵底卻不壓迫琴鍵。慢速移動時,手腕絕對放松,保證指尖能獨立行走,且每個音都要有通透的音色。接著逐漸提速,運用小臂甚至大臂的力量帶動手腕,整個手臂力量要毫無阻礙,保證每一分力量都滲透到指尖。起初練習可四音一組,每一組的第一個音要將力量全部放下,其他三音保持一樣的力量和觸鍵深度,待熟練之后可擴大音組的范圍。
《狂想曲》Op.79是在勃拉姆斯放棄鋼琴獨奏曲的寫作二十年以后才開始創作的。除了標題本身的含義,兩首作品都具有清晰而又正式的構思。較大篇幅的作品1,b小調狂想曲采用三段式的結構,第一段與《培爾·金特》中的《奧塞之死》很相似,第二段模仿了風笛音調的田園風格曲;而作品2,g小調采用了完全成熟的奏鳴曲式,比之第一曲更富于色彩和技巧。g小調狂想曲在所有勃拉姆斯的音樂中有一個令人注目的開篇,虛假終止并沒有按照規定出現在低音聲部,而是在旋律聲部從D-E的解決引發了一串螺旋進行的大膽的和聲序列。
作為勃拉姆斯眾多作品的中的特性樂曲,《狂想曲》并沒有像其他作品與文學作品聯系到一起,并不采用李斯特和其他作曲家推崇的輝煌效果,而是引用德國民歌發展創作,從而使作品多了幾分樸素和穩重。在第一首b小調狂想曲中,勃拉姆斯大量使用了主屬持續音,加上中間行進的聲部,上中下聲部平穩進行,這避免了音樂表演的炫技性因素,曲意平和且富有深意。如例4:
在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中,所謂的伴奏織體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僅僅把伴奏織體演奏的草草了事,不但會影響后面樂曲的演奏,還會使整首樂曲的創作意圖不能得以表達。在《狂想曲》中,這段(例5)多次出現的主題材料堪稱經典,左手的伴奏織體看似簡單,以簡單的八分音符節奏推進樂曲中和聲的進行。但在樂曲的下文,左手的音型出現在右手的旋律聲部,作為下一個主題將作品延續下去。可見,即便是樂曲中小小的動機,也會被勃拉姆斯運用得淋漓盡致。相比于李斯特的“一手炫技,一手輔助”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演奏左手這段連續的八分音符時,要注意小句子和大線條的結合,三個音一組用一股力量帶過,還要保證整體的音樂走向。三個音符中的最后一個音,多用三指結尾,切忌用力過猛,破壞音樂的流動性,演奏時用三指指尖勾起這個音,手腕自然地將手帶到下一音組的位置。右手演奏這段主題材料時,要注意雙聲部的進行,大指在演奏中間聲部的時候,對應上面的音不能“砸”,要有保留地演奏,這需要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用分—合的方式練習,還要多聽多分析,才能將主題材料表達明確。
例6的主題材料引用德國民歌,以pp的音量和內部暗涌的音量變化演奏出來,伴隨著精美的和聲,不禁再次讓聽者沉迷其中。勃拉姆斯同樣使用三個聲部來詮釋:行走于低聲部的主持續音,不時變化和聲的八分音符織體以及德國民歌詮釋的旋律線條。相比于李斯特充滿噱頭的大篇幅華彩,勃拉姆斯這段音樂顯得小巧精致。演奏時同樣要注意三個聲部音色的不同詮釋,可將上、中、下三個聲部比作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音色。下方主持續音可加入大臂的力量把音彈到鋼琴深處,使D音始終縈繞。中間聲部手指平鋪,把音“揉”出來,八個音符一個力量,流動地演奏。上方聲部要演奏的清新秀麗,可立住指尖演奏。
李斯特與勃拉姆斯同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他的鋼琴作品技術輝煌、富有動力,追求華麗的語言和宏偉的交響性;勃拉姆斯的音樂內斂、深刻、理智。二者創作的《狂想曲》風格截然不同,卻同樣經典。演奏者在演奏時要遵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練習時運用不同的觸鍵方法,方能將兩位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師的作品演繹準確。